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高中文言散文教学三法之二:在质疑中领悟
 更新时间:2024-04-20 06:41:24

二、在质疑中领悟

高中文言散文教学三法之二:在质疑中领悟

学贵有疑,教贵设疑,语文教学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问为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文言散文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炼问题、善于围绕问题组织教学。首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楚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凭借,是教学诸要素中的一大要素,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做到心中有数,既讲究问题的梯度,又讲究问题环环紧扣,为教学能渐入佳境而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又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好的问题不仅能以少胜多,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且能牵一问而动全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时有价值的问题在似平而奇之处,有时则在形拙实巧之处,有时则在表精里妙之处。第三是充分了解学生,善于让学生质疑。问题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让有助于让学生学会“思”,学会“疑”,学会自我发展,增强鉴别评价能力。第四讲究提问方法,教学需要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在教学《劝学》时就采用了“质疑领悟法”。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经典篇目,文章步步设喻,喻中寓理,余味不尽。但教学往往忽视下面的这一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学中往往对“善假于物”的“善”或是避而不谈,或是轻描淡写,从来不把目光聚焦于“善”上。我在教学时,则以组织学生探究“善假于物”中的“善”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多视角感悟荀子行文的思路绵密、设喻精妙,从而加深了对《劝学》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围绕“善”字分三层展开,分别是:如何解释“善假于物也”中的“善”的字面意思?“假于物”之前为何要加一“善”字?荀子在此文中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不可以已”,并且必须是“善学”的?这里的“善”与上文“非能水也”中的“能”同义,就是“擅长”之义。如果纯从句子本身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删去的实词就是“善”字了,如果从常人的眼中看,如果要使“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文字再先练一些,“善”字也似乎在可删之列,但荀子为何要突出“善”字?通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对“善”有了深切的领悟:“善”在知不足而会弥补上。人有许多先天的弱点,关键是“善”自我补救。“善”在有“高远”之志且方法得当上。学习者不能做“跂而望”者,应该有“博见”“见远”“闻彰”的自我追求,关键在于善于“登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这样就能弥补缺陷,实现自我价值;学习者更要有“致千里”“绝江河”的远大理想。“善”在借物之长而能完善自我上。学习者需要慎重抉择、择善而为,一“望”一“招”一“呼”一“假”都得有讲究。“善”在紧扣“劝学”上。“善假于物”实际上也具有比喻义,指擅长向贤师益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劝学》全篇不只在激励人们永不停息地勤奋学习,而且是以殷殷之情告诫人们如何做到“善学”,只有追求一个“善”字,才能成为君子,具备圣心。通观《劝学》一文,作者旁征博引、铺陈扬厉、娓娓说理所聚焦的就是“善学”。()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