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6 03:20:14

鲁迅的文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以下是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进行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

【模拟试题】

一. 结合小说中的下列语句,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3)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4)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性格特点:

第二组:

(1)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指王胡)。

(2)“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小尼姑)的面颊。

(3)“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性格特点:

第三组:

(1)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2)“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3)“造反了!造反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性格特点:

二. 指出下列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1)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答:

(2)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答:

三. 阅读茅盾的《阿Q相》完成1—5题。

① 想来读过《阿Q正传》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阿Q的思想意识罢?《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对这种“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②“阿Q相”的要点,约可摄举如下:

③ 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

④ 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分,甚至想建立他的威权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

⑤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⑥《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仍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⑦ 那末“阿Q相”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罢?此又未必然,因为同是黄脸孔中国不尽是那样乏。不见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的浴血苦战么?这原因大概就是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在没有受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⑧ 在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乏”的含义:

2. 共8个自然段,用“//”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 课文中的阿Q精神与此文的“阿Q相”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4. 为什么说“阿Q相”就是“大人相”、“圣贤相”的别名?结合上文作简要分析。

5. 结合课文及此文,指出阿Q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

四. 阅读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文学风格和文人的条件

这牵涉到风格问题,“风格就是人”,每个作者都有他的特性,都有他的特殊风格。所以严密地说,风格不是可模仿或普遍化的,每个作者如果在文学上能有特殊的成就,他必须成就一种他所独有的风格。但是话虽如此说,他在成就独有风格过程中,不能不受外来的影响。他所用的语言是大家所公用的,他所随的精神遗产来源很久远,他与他的环境的接触影响到他的生活,就能影响到他的文章。他的风格的形成有他的独异点,也有他与许多人的共同点。如果把这共同点叫做类型,我们可以说,一时代的文学有它的类型的风格,一民族的文学也有它的类型的风格。这类型的风格对于个别作家的风格是一基础。文学需要“学”,原因就在此。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能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像。许多作家的厄运在不学而求创造,也有许多作家的厄运在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安于模仿,类型的风格于是成为呆板的形式,而模仿者只是拿这呆板的形式来装腔作势,装腔作势与真正的文艺毫无缘分。从历史看,一个类型的风格到了相当时期以后,容易变成呆板的形式供人装腔作势,想要它重新具有生命,必须有很大的新的力量来震撼它,滋润它。这新的力量可以从过去另一时代来,如唐朝,作家撇开六朝回到两汉,19世纪欧洲浪漫派撇开假古典时代回到中世纪;也可从另一民族来,如六朝时代接受佛典,英国莎士比亚时代接受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整个的中国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类型的风格到了唐宋以后不断地在走下坡路,我们早已到了“文敝”的阶段,个别作家如果株守故辙,虽有大力也无能为力。西方文化的东流,是中国文学复苏的一个好机会。

一个文人必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除了这一点以外,如果还另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看,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是对人生世相的教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其次是对语言文字的教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每个字在每一个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自己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会中偶然发现生死是一种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1. 文学为什么需要“学”?

答:因为□□□□□□□□□□□□□□□□□□□□□□□□□□□□□□□□□□□□□□□□□□□□□(不超过45字)

2. 在对待模仿与创造的关系上,文中指出了哪两种错误倾向?

答:一种是□□□□□□□□□□

二种是□□□□□□□□□□(以上均不超过10字)

3. 文中将语言文字喻为“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意在说明什么?

答:说明□□□□□□□□□□□□□□□□□□□□□□□□□□□□□□□□(不超过32字)

4. 第2自然段用柏拉图和匹夫匹妇两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答:□□□□□□□□□□□□□□□□□□□□□□□□(不超过24字)

5. 下面的说法是从第1自然段中归纳出来的,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三项是( )

A. 作家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中,总离不开模仿,但更不能没有创造。

B. 模仿与真正的文艺毫无缘分,因为模仿必然导致文艺成为呆板的形式。

C. 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风尚必然会对每个作家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D. 复古常常是一种使已经变得呆板的文艺风气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创造活动。

E. 中国文学的类型风格到唐宋以后不断走下坡路的原因就在于个别作家株守故辙,虽有大力也无能为力。

F. 中国文学历来崇尚传统,拒绝“拿来”,致使走下坡路的颓势无法遏止。

【试题答案】

一.

第一组:突出了阿Q自高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以“精神胜利法”聊作自我安慰。

第二组:体现阿Q蔑视平辈和游手之徒的狡猾。

第三组:画出了阿Q愚昧落后,自发地想革命而又误解革命。

二.

(1)说明辛亥革命并未打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机器,只是换汤不换药,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说明当时群众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因袭着许多落后意识,缺乏对革命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

三.

1. 无能

2.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1)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2)欺弱怕强的奴隶性格。

4.“大人相”、“圣贤相”暗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他们在“九·一八”国难后,或采取或鼓吹不抵抗政策,而广大中国人民坚决抗日,并不屈服。

5. 由于阿Q这类人长期处于奴隶地位,不断反抗,不断失败,想反抗而在行动上又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了“精神胜利法”。

四.

1.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它的类型的风格,这类型的风格对于个别作家的风格是一个基础(或:……这类型的风格是个别作家风格的一个基础)(注意原文“原因就在此”一句)

2. ① 不模仿而求创造;② 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文中说“不模仿而能创造,那是无中生有”,“安于模仿……只是拿呆板的形式来装腔作势”)

3. 每个字在每一个位置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行。(下文紧接着就有说明)

4. 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或: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作家特有的本领。)(“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上文有“其次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句话一直管到文末)

5. B、E、F(B项错在“必然导致”,原文说“只有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才会使风格成为呆板的形式;E项之错在于“走下坡路的原因”绝非“个别作家株守故辙”;F项错,“六朝时代接受佛典”证明并非拒绝“拿来”,“到唐宋以后……”并非“历来”)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