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伤仲永》全析
 更新时间:2024-04-19 22:26:00

文白对译 句段分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笔、墨、纸、砚等)文具,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父亲对他的这种举动感到惊奇,(于是)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当即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以奉送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中心思想,诗传出后,全乡的读书人(争着)欣赏他的诗作。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题目(叫他)写诗,他立即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认为他的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邑人:同县的人。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觉得这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

《伤仲永》全析

① 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常才能?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② 找出文中最能突出方仲永天资非凡的三个副词,试作简要品析。

③ 作者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试品析这几句用字的妙处。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我听到仲永五岁能作诗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中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相当。]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到仲永的情况。(人们告诉我)说:“仲永年幼时期的才能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⑤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的叙事中有何作用?

⑥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⑦ 应如何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这句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生聪明的,像这样有才智的,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哪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很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恐怕)都不够吧?彼其:他。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⑧ 最后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其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⑨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⑩ 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其非凡天资,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贪图小利,不使学,正是神童诗人沦为庸人的原因。

“不使学”三个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作伏笔。

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余闻”一句承前启后。

本段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言,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泯然众人矣。”点明结局,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第二段,写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这是“不使学”的必须结果,与促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形成鲜明对比。

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辩明“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

第三段,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①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暗示其前途无量,与后文方仲永沦为庸才的情景形成对照,引人深思,体现了“伤”的含义。

② “忽”“即”“立”。这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 本文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透露了这一点。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现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的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涵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就不必多说了。

④ 这几句以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方仲永才能衰退、天资丧尽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其求钱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⑤ 本文叙事部分是采用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写“闻”,第二段先写“见”,后写“闻”。这句话中的“之”字是代词,承前指代仲永才能超人时的情形;“闻”“久”二字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而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表现了作者用字的简省。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为“余闻之久而未见其人”。这样,正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是用一暗一明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⑥ 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又过七年之后方仲永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⑦ “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即方仲永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作者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⑧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⑨ 本文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堪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阐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⑩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人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