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秦兵马俑》教学琐记
 更新时间:2024-04-20 06:16:25

《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秦兵马俑》的阅读教学中,我实现了一次充满激情近乎完美的对话,因为我们和作者通了话!

《秦兵马俑》教学琐记

“我们和《秦兵马俑》的作者通了电话!”这是我面前每个孩子写在脸上的自豪。一切兴奋都来自《秦兵马俑》这篇课文。

本来对《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就充满着信心。因为我去年七月份去过西安,并到临潼参观了秦兵马俑,还带回了一盒兵马俑和战车模型。加之孩子们对兵马俑相关资料的收集(这还是很容易的),所以我相信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是有情感有厚度的。

四月十三日的早读课,孩子们在晨读。我在行间踱步,一边聆听着他们读书,一边思考着这篇文章的突破口。忽然想起上周参加徐州培训会时,不知听谁说起过《秦兵马俑》的作者好像是杨新富校长。是啊!我为何不借此机会向他请教请教,听听他的指点肯定会对我的教学有利的。早读课下,我拨起了杨校长名片上的号码:“对不起,你所拨打的电话正忙,请稍后再拨!”一连拨了三次,都是同样的回答。看来一切还得靠自己了。我和孩子们在了解文章基本结构(总分总)的基础上,很快抓住了兵马俑的重要特征:“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题中的每个字都没放过,而重点在“俑”上下了功夫,并由此而引发出资料的交流。课后,孩子们都记住了我从临潼带回的那副有趣的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诚然我答应第二天把兵马俑模型带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切的期待。而我则想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晚上,我再次拨出了杨校长的电话。“喂,你好!”哇!通了!

“请问是杨新富校长吗?”得到肯定后我直奔主题,“我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了,听说你是该文的作者。”

没想到的是杨校长来了个不认帐:“教材是我们编写组在张庆老师和朱家珑主任的带领下,集体的创作。不是我个人的作品。”

嗨——!既然被我遇上了,我怎么能轻易放弃:“那咱就不谈作者的事。你能和我谈谈这篇文章吗?”他稍稍放松了警戒,真的和我谈起了《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构思、创作、修改、定稿……娓娓道来。那对原文的引用与阐释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一个远方突然“袭击”电话咨询者所能谈及的。我自然是步步相逼。最后杨校长不得不谦和地说:“智慧是大家的,我只不过执了笔而已。”——哈!有门!

找着了门,打开了门,我就可以得寸进尺了:“杨校长,我想提一个很过份的要求,不知可否?”

“你说吧,只要我能帮上忙的,你尽管说!”电话那端毫不犹豫的回答使我信心更足了。

“你能在明天的课堂上与我的孩子们来一次对话吗?”我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预谋。

有一两秒种的停顿,得到的是很干脆的回答:“好吧!答应你!好你个紫雨,资源开发到我这儿来了!”

可以想像挂了电话后我的那份兴奋,拍着脑袋直夸自己:“嗨!你还真行啊!”

四月十四日,一节我(相信包括绝大多数教师在内)从未上过的一种不能说不有点另类形式的教学上演了。“同学们,我今天不仅给你们带来了这些兵马俑的模型工艺品,更有一份你们谁也想不到的礼物。”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欣赏着孩子们那满脸的期待。

“今天,我们可以和《秦兵马俑》的作者通一次电话!”

惊讶!猜疑!发愣!确切地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欢呼:“吔——!”

于是我打开第九册语文课本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的插图中让孩子们认识一下杨校长。听完我对杨校长简单的介绍后,孩子们立刻议论开了:“嗨!发现秦兵马俑的姓杨,这向我们介绍兵马俑的也姓杨。”(后来和杨校长提及此话,他也风趣地说:“哎,你别说,以前倒真没注意。看来咱老杨家和这秦兵马俑真是有缘哪!”)

如何对话自然成了孩子们迫切解决的问题,很快他们提炼出几个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一、您为什么要写《秦兵马俑》?二、你是如何写成这么好的文章的?三、文章成功后的感受是什么?

一切准备就绪,我拨通了电话。当班长陈晨与杨校长通话时(事先来不及做扩音准备),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脸,努力地想透过她能感受到杨校长的话语。陈晨的每一次转述都会赢来一阵掌声和欢呼,而旋即安静下来继续聆听。交流中孩子们得到了许多:原来杨校长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亲自参观过秦兵马俑,而是通过书籍、网络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而写成的。他告诉孩子们,“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其实是相融的,“行万里路”可以写成好文章,“读万卷书”也能写出好文章。当然既“行万里路”又“读万卷书”写出的文章会更好!他还特别强调了关于兵马俑一号坑上盖起了拱形大厅的细节(他原来不知道)就是张庆主编对他提出的修改意见。最后他让孩子们明白了,写出好文章最关键的是“自己对写作的热爱,有激情才能写出好文章”。他正是有一股为中国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倍感自豪的激情,才写出了饱含热情的《秦兵马俑》。为了弥补不足,在一次去河南时特地转路到西安临潼去参观了秦兵马俑,并拍下了一百八十多张的照片。

接下来,孩子们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的手机也就成了“麦克风”了:“请问当您第一次站到秦兵马俑面前时,是什么感受?”“你真的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了吗?”“你印象最深的是那座塑像?”“我只想对您说声谢谢,感谢您把这么精彩的兵马俑介绍给我们!”“我真想像你一样亲自去看看。”“想不到这篇文章出自一位校长的笔下。你一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校长。”……“杨校长,我想为你朗读一段课文。”不知是谁提出了,立刻有许多孩子响应了。此刻我出于时间关系(杨校长的时间可是宝贵的)建议大家集体朗读。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毋须作任何朗读指导,孩子们读得激情飞扬。将那宏伟的气势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杨校长在电话里听了也不住地称赞。话题不知不觉地转向了对杨校长的评价,关健词有:亲切、谦虚、善施教化、像孔子眼中的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扬阳激动地说:“杨校长你就是福楼拜,我们都会成为莫泊桑的。”电话那边的杨校长也被感染了:“周老师,告诉孩子们,和他们通话我也非常开心,他们给了我更多的快乐。”

道别前,孩子们“贪婪”地向杨校长要起了照片。杨校长爽快地问:“好,说吧!你们多少位同学。”

“六十二个孩子。”我脱口而出,一转念自己怎么忘了,“不,还有我一个,六十三个。”

“好,我记住了,六(1)班的63个孩子!”接着就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我也笑着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全笑了,笑声使我们超越了时空……

“谢谢杨校长!欢迎杨校长到我们射阳来做客!再见!”孩子们对着手机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

剩下了几分钟,我们只是在读书。每个孩子读得都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投入。

我知道这次关于《秦兵马俑》的对话,对他们的影响将是久远的!

附学生日记:

一次印象深刻的对话

(陈雯)

学了这么多的课文从来没有跟作者交流过,而今天却有了这样一次幸运的交流。我们最近学了一篇文章叫。今天早上,老师如约带来了秦兵马俑的模型,另外还带来一个好消息。看老师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了,我心想:这次,老师大概又做出什么出乎意料的好事了吧!老师卖了一会儿关子,然后神秘地说:“我联系上这篇文章的作者了,他……”老师话音未落,同学们一阵欢呼。“他愿意在今天早上九点至九点一刻和我们谈一谈!”“吔——!”教室都快炸了。老师接着介绍:“这位作者叫做杨新富,他是南京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我们第九册教科书上就有他的照片。”老师拿着书让我们看,大家强烈要求到自己这里来,以便能够看得更清晰,我也只是马虎地看了一下(感觉有些胖,嘘!嘘!小心被他听见)。第一节课,大家压抑着内心的喜悦上完了。

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要到了。5—4—3—2—1,“丁零—丁零。”上课了,周老师让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要说的,以免到了通电话的时候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就快打电话了,老师提了几个要求:有秩序、有礼貌。周老师让我和陈晨站在前面,来接听电话,再转述给大家

“嘟—嘟—嘟”电话拨通了,大家屏住呼吸,十分紧张。我站在旁边小声地对陈晨说:“可千万别不通啊!”“喂,你好。”老师的一句话让大家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周老师接着说:“我们六(1)班全体同学向您问好。”老师把话筒对准我们,大家说:“杨校长,您好!”老师又接过电话甜甜地说:“听到我们的问候了吗?我们学生有几个问题想问你。”老师把话筒给了陈晨,陈晨说:“喂,您好,我是陈晨,我请教您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您为什么要写这片文章?”大家期待着,等着陈晨的答复,接着分别由陈晨、我、陈建树三人问了四个问题。

从这次谈话中,我认为杨校长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民族。,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他当时为了给同学们写课文,大量收集资料,把能找到的都找到了。他为了避免人云亦云的情况,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角色加入文章中,再添一个有概括性的结尾,那些兵马俑在他的笔下就变得栩栩如生了。杨校长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相融洽的,是互相提携的。是啊,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实践。杨校长第一次面对秦兵马俑时,心情十分激动,他也有幸认识了发现兵马俑的老人,还拍了180多张照片呢。

大家希望拿到那些关于秦兵马俑的照片和杨校长的照片,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后来老师把电话给了要发言的同学,同学们十分激动,毕竟这是我们第一次与作者对话。虽我已与杨校长对过话,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拿过电话说:“我从来没有读过校长写的文章,我十分惊讶,您真好!您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校长。”我们的谈话结束了,大家挥手致意,还热情地邀请杨校长到我们射阳来。

我由衷地说一句:“和蔼可亲、善施教化的杨校长,您让我们受益匪浅!”)

陈晨日记:

早上第二节课是语文课。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显得分外激动。为什么?因为我们将要和19课《秦兵马俑》的作者杨新富校长通电话。

教师让我和陈雯将同学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请教杨校长。我俩很紧张,手握得紧紧的,因为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电话接通了,我接过电话,平静了一下自己“砰砰”直跳的心:“杨校长,您好!我们想请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为什么要写下《秦兵马俑》这篇文章?”

杨校长说:“是为了让你们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能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了解这个民族。”是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以它精巧的制作工艺和雄伟的气势吸引着中外游客,是中华古文明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智慧的传承。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这不值得我们传诵吗?

我们又问杨校长是如何写出这么出色的文章的。杨校长的回答更使我们吃惊:其实杨校长在写这篇课文时并没有亲眼看过秦兵马俑,只是读了许多关于兵马俑的书籍。这真是让我们挺惊讶的。他还让我们知道:原来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相互融洽的。当然只有彼此配合,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在他写好文章不久,一次去河南,他还是特地去了临潼,参观了兵马俑。我觉得杨校长的这一举动也就是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

我们还问了好几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课文,更多的是从中明白了许多写作的技巧。知道了要想写好文章,最关键的是兴趣,态度决定着一切……

陈建树实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电话:“杨校长,我叫陈建树。你能告诉我你第一次站在秦兵马俑面前时的感受吗?”杨校长说:“那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激动!”同学们的情趣高涨,都纷纷过来抢电话,一个个激动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最后道别时都争着起身做动作,仿佛老师手中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架录相机,能让杨校长看到自己似的。

这真是一堂令我终身难忘的通话!

韩朝伟的日记:

一节特别的语文课

今天老师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昨天,我和《秦兵马俑》的作者通一次电话,他答应今天和我们来一次通话。”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教室里已经成了一锅粥。我反倒很平静:真有这么值得高兴?可很快这位杨校长就改变了我的看法。

通话前,老师和大家一起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由我们三位同学轮流向杨校长提问。杨校长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语调亲切,使人一听就是一位很慈祥的长者。他不仅回答我们的问题,还就写作对我们进行了指导。告诉我们写作不仅要仔细观察,还要适当地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来。真是一位善施教化的校长!

在给杨校长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时,我读得可投入了。我由衷地感受到与作者通话后读起课文来可真的不一样!更值得我们期盼的是,杨校长还答应给我们寄照片哩!

当老师挂断电话时,看了一下计时:“哇!28分钟吔!我的电话费!”然后作了一个非常甜蜜的痛苦状!大家开心地笑了!一节课就这样在笑声中结束了。

精彩片断:

A/今天的上课铃最动听,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等待着那振奋人心的时刻的到来。“嘟——嘟——”好漫长的接线音啊!

B/手机终于到了我的手中,我太紧张了,先想好的话一下子都忘了。只知激动地说了一句:“杨校长,你写的文章真了不起!”杨校长那悦耳的声音传了过来:“相信你长大了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这句话就像蜜一样一直甜到我的心里去。

C/当我们听说杨校长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去参观过兵马俑时,我惊奇极了!我想能将兵马俑写得如此生动,肯定是亲眼所见的人才写得出来的。这使我认识到收集资料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照样可以写好自己没去过的地方。

精彩片断:

A、5、4、3、2、1,“喂,你好!”哇,终于通了!

全场安静极了。接听电话的陈晨只知道一边听着一边“嗯嗯”着,我们都等疯了。陈雯也在一旁只顾点头。我们急得都想锤桌子了,可高高举起的拳头要到桌面时,又轻轻地收了起来。我们实在不愿有任何响声打扰了这么有意义的通话。

B、老师终于拨通了杨校长的电话,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生怕杨校长突然有什么事,不接我们的电话。只到周老师笑着说:“喂,杨校长吗?你好!”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