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盟
 更新时间:2024-03-28 23:57:35

尊敬的各位专家和同行:

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盟

我是来自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德江县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教高中语文刚好三年时间,作为一名新手而有机会参加今天这样的会议,内心感到万分荣幸。我汇报的题目是《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盟》。

下面,我仅就《兰亭集序》一课的个性化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不对之处,敬请谅解。

我县人口不足50万,是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很落后,县城人口不足5万,我校名为独立高中,实质上可以看成是一所坐落在县城里的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大部分老师也是由农村中小学调来的,西部地区的普通县城中学的情况大致如此。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将玄妙的美学和浩瀚的文化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尝试,在我们那里简直是凤毛麟角。

子曰:“有教无类”。西部地区的孩子,更加迫切地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便快速地、全面地提高其综合素质,逐步缩小跟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兰亭序》与书法文化”是个很好的综合性学习课题。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独有的,曾一度作为中国文人基本生命形态象征的线条艺术。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晋、唐两座难以企及的高峰。晋代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先秦之后的第二个哲学突破期。晋代书法是晋代文化的杰出代表,王羲之书法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王羲之其书,历南北朝、隋、唐至宋、元、明、清,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永以为训。王羲之其行书杰作《神龙兰亭帖》作为中国书法主流的典型象征,业已成为永不可攀的书法高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其人当之无愧地摘取了“书圣”桂冠。

《兰亭序》书、文双绝,堪为罕见的文化现象,创造了“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东方有说不尽的《兰亭序》”的神话,其文化的、美学的因素正等待人们去开掘。而在西部我们那个“老、少、边、穷”的地区,学生对书法普遍不感兴趣,对《兰亭集序》“其字不怎么样,其文也平淡,甚至有点俗”的印象较普遍。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以文化和美学作为切入点,通过《兰亭集序》的书法鉴赏,营造清新幽雅的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文的学习,快速提高学生对写作尤其是对书法的兴趣。

经过思考后,我形成了如下的总体构思,即:

第一课时,赏书──通过书法鉴赏和相关故事的书法文化熏陶,感受魏晋名士风度,走近作者的艺术世界,纠正学生“字不怎么样”的错觉。

第二课时,析文──通过文章鉴赏,正确认识作者人生无常的感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纠正学生“文不怎么样”的陈见。

第三课时,写临──通过摘录文章词句写话和双勾集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对书法的兴趣。

我们知道晋代尚韵。韵,或曰气韵,神韵,风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术语,指人物超然于世俗之外的节操气概,以及由此而显现出来的神态状貌和风度。后由品评人物扩大到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领域,成为对各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风格美的概括。王羲之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容止》);其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艺概,书概》);其诗文摄山水神韵,得自然之妙。此课教学,何不以“韵”观其人,观其书,观其文呢?

而这需要通过个性化的现场布置,制造清新幽雅的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作铺垫。于是课前约30分钟,我在多媒体教室里的左右两边摆设了几盆兰花,悬挂了几幅县书协名家的《神龙兰亭帖》临作,在多媒体上轮番播放晋代行书珍品《神龙兰亭帖》、“三希”帖(“三希”帖指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以及羲之肖像,兰亭内、外景图片。轮番播放几曲古筝、古琴音乐,让学生反复观摩作品和图片,简介王羲之的生平、书艺、传世名作,讲述唐太宗智取和殉葬《神龙兰亭帖》的故事。

课前30分钟的氛围铺垫有先声夺人之妙,果然很快吸引住了学生。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清新幽雅的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中观人、赏书、听故事:

观人:结合羲之生平,观其肖像,听其袒腹东床,写经换鹅的故事,进行人物品藻,初步领略其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的风神。

赏书:从风格、章法、结体、用笔四个方面全面评赏《神龙兰亭帖》,领略其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书法美,尤其是通过数遍对整幅作品的集体书空和硬笔单勾,让学生领略其无意仕途,乘酒兴而书时,心手双畅,任意而行,一气贯注,因而得自然之妙,潇洒脱放的艺术个性,并把其神韵抓在手里。另外对“三希”帖的对比评赏,也强化了学生对作品神韵的感受,加上第三课时用透明纸的双勾集联,更是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对羲之书法的兴趣。

穿插韵事:结合社会背景和竹林七贤图,通过竹林七贤笑傲山林,羲之等人兰亭修禊等尚韵群体的社交文化,让学生形象感知:在魏晋混乱变态的社会里,文人名士服药饮酒,放情山林,不滞于物,得意忘形的魏晋风度,以及艺术繁荣,文化青春迸发的所谓“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大格局。

第一课时的赏书活动,学生对一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不太理解,但对羲之其人其书有较强烈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能让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饱满的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兰亭集序》其文,包含自然境界(首段)、日常生活境界(二段)、精神思辨境界(三段)三个层面,反映了一个静观悟道的过程。宜把以韵观文的析文活动,处理成一个发现兰亭自然美,发现羲之人格美的过程,最终实现对人物深层次的品藻,即悲叹而不悲观,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积极人生态度,把握“死生也大矣”的丰富内涵,明白其人其文其书引领时代风流的真正原因。

静观,有观自然,观人,观己的层面。

教学中抓住“喜──痛──悲”的抒情线索,紧扣作者的心境及其变迁,进而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思辨境界是关键。而首段进入自然境界,发现自然美是前提,也是学生体会不深,重视不够的地方,少不得对景语、情语、叙事语的揣摩,而对景语的涵咏是第一个障碍,应首先突破。

羲之观物,传神取韵,言少意丰,不滞于物。在文中,羲之用情感这个过滤器,把易滞于物的绿树鲜花等浓艳之物滤掉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语,将山的青、竹的绿、水的碧等等还原出来,再配以《笑傲江湖》的音乐画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复现出1600多年前,在那个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春天里,那次东晋名士兰亭雅集的盛况,真切感受到作者当时发自内心的喜悦,进而对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般超然玄远,悠然自得的意趣有所体味,将学生带入作者精神思辨的悟道境界。

在本次语文个性化教学尝试中,我得到了如下收获:

1、两点认识:

⑴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育和文化熏陶功能,能拓展语文教学的新领域,提高教学效果。

⑵ 文化和美学加盟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使语文教学从根本上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

2、成功与不足:

这种尝试本身是个复杂的工程。

成功之处表现在: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最佳效果,但是首次尝试就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虽然对那些深奥的抽象的东西还不能深刻地、完全地理解和消化,但课后广大师生都跃跃欲试,都感到这种尝试新颖有效,有继续尝试的必要,进而增强我从事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表现在: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本人只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教学,未能很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得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消化不了,有一刀切之嫌,这提醒了本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区别对待学生,分层次地进行教学,突出教学的个性化。

3、构想:

至于这种尝试今后如何更好地继续开展下去?如何解决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诸多问题我还困惑着。在此,我想提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构想,以就教于方家:

⑴ 在教育目的上,考虑是否在德、智、体、美之外,增加文化这一目标。

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化常识。在语文试卷中增加美育和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在音乐课、美术课的教学中,要克服只重知识技巧传授的倾向,加大艺术鉴赏,尤其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去鉴赏作品的力度。

⑶ 在研究性学习中,考虑是否搞点地域文化研究,如我校有的师生,就在着手酒席文化研究,以及傩文化研究。

⑷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期开展校园书画评展,主动要求把县级、局级的书画评展移到校园内进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深信,语文个性化教学让文化和美学来加盟,个性的张扬就不再遥远。以上发言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我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同行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05年08月04日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