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秦之“过”安在
 更新时间:2024-04-19 19:58:26

秦之“过”安在?学过《过秦论》的人都会知道:“不施仁政。”但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怎样理解,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秦之“过”安在

A、因不施仁政,所以由秦始皇的攻变为子婴的困守关中。

B、不施仁政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

C、攻守的形势变了,秦却不施仁政。

分析三种看法可知:

“过的总因”相同,即不施仁政;不同的是,对“仁与攻守的关系”理解各异:

1、“仁”作用的对象不同:A、B两种看法,“仁”对攻守而言;C的看法,“仁”只对“守”而言。

2、攻守确指不同:A认为,始皇攻,子婴守;B、C认为,始皇攻,始皇守。

作为语文教学,本来知道“秦之过”在于“不施仁政”即可,无须一定要去深究,去无端地争执。而课后的习题一却直接涉及到对论点的理解,因此,就有弄清这一问题的必要。

一、首先要弄清“攻、守”的确指,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论点在篇末提出,此段运用对比来分析几方面条件:陈涉的地位、武器、士兵、计谋,与秦、各诸侯国比,则不能相提并论;然后引出料想不到的结果,以突出“过”之因:然秦声势浩大,毁于一旦,什么原因。从原文内容来看,末段共论述三个问题:条件、结局、过因(论点),课文并没有“始皇攻、子婴困守关中”之论述。

其次,课文对“攻守”作了注释:“攻”指始皇夺取天下,“守”指始皇守天下。

再次,《过秦论》中的“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很显然这里“并兼”指攻天下,“安定”指守天下。

根据上述可见,第一种观点,始皇攻,子婴困守的看法是不成立的。

二、至于后两个看法,尽管有些相近,貌似相同,其实也有本质上的区别

B认为“仁”对攻守都起作用,也就是说,“仁”同时作用于“攻守”,认为“由攻势变守势”是不施“仁”的结果。既然,攻是指始皇攻占天下,守是始皇得天下后守天下,那么,不施仁政,便使始皇由攻势变为守势;换言之,倘施仁政,始皇就不会由攻势变为守势了。始皇只攻不守,攻占天下之后,还要继续攻。试问,已攻占了天下,还能继续攻占吗?

可见,“仁”对“攻守”不是都起作用。同此可知,因不施仁政,使始皇由攻变守的B说法,有偏颇之处。

三、秦之“过”,本义究竟指什么

从作者的论述中,表明了这样的观点:

1、用武力、奸诈的方法攻占天下,是正确的。

2、守天下,应施“仁”让民心归顺,为上策。秦未能施仁政,导致速亡,这才是秦之过,这正是作者的指责之处。至于攻占天下之时,手提血淋淋的战刀,也就无所谓“仁”与“不仁”了。

我们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语法结构,为多重复句的省略。在“仁义不施”之后省略了“故秦亡”这个果,而这个“果”蕴含在设问之中,属于承前省。其复句关系如下:

论点的提出运用了设问形式:秦为什么亡?仁义不施;为什么不施仁义而秦亡?因为攻守之势异。本来“仁义不施”,就已经回答了“何也”,而“攻守势异”又进一步点明“仁义不施(故秦亡)”的总原因。论点可译为:

(为什么呢?)因为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所以(由于)秦不施行仁义政策,就迅速灭亡了。

鉴此,课后习题一可订正为:正确的答案应是第二个选项──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始皇却不施仁政。

《教参》把第一个定为正确选项,并释理由为:攻、守都指秦而言,“不施仁义”是“势异”的原因,因果不能颠倒易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再者,说因果关系不能前后易位有点武断,因为前果后因的例子并不少见。问题的关键在于:“仁”与“攻”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仁”只作用于“守”,“守”而不“仁”才是秦“过”之处。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