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论辩切磋 问难答疑
 更新时间:2024-03-29 14:34:07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论辩切磋 问难答疑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论辩切磋 问难答疑

张英基

【摘要】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辩切磋,问难答疑,观物析理,化以人文诸多方面。这在当代教育中,也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孔子教育观 教学法 论辩切磋 问难答疑 传道解惑

孔子经常与弟子在一起论辩切磋学问、传道、受业、解惑,弟子们也经常向孔子发问,质疑问难。他们所涉及的话题是十分广泛的,或人生理想、治国安邦,或做人之道、品行修养,或待人处世、言行举止,或求知析理、长进学问。诸如,问政,问仁,问礼,问为邦,问乐,问友,问知,问孝悌;论耻,论志,论言行,论诚信,论学,论诗,论养生,论鬼神,等等。总之,他们做到了“每事问”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

在《论语》、《孔子家语》中,有多处载录了孔子与弟子们论辩切磋、问难答疑、传道、受业、解惑的生动场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③

这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章,生动地记述了孔子与弟子共同探讨人生理想、畅谈个人志趣的情景,以及孔子对弟子们的发言所持的态度与所作的评价。

孔子的开场白很好,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谓:“你们不要因我比你们年长而受拘束,不敢发言。”语气显得平易、谦和、亲切,从而打消了弟子们的思想顾虑,创造了一种亲切、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气氛。后面弟子的发言才会那么直率、坦诚、踊跃。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观、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在孔子的启发引导下,首先子路“率尔而对”,直言其志。他表示三年就能治理好一个夹在大国中间而环境不好的“千乘之国”,做到外御强敌,内拯饥馑,使国人皆懂得礼法道德。由于子路率直、坦白,显得过于自信和率真,故而引起“夫子哂之”,在微笑中对子路的逞能和直露锋芒,似乎含有暗示性的贬抑。因为子路违背了“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之规定④。然后,点名依次问到冉求、公西华。这二位的回答,显得谦逊、婉转得多了。最后轮到曾皙,这时他正在鼓瑟,神情悠然洒脱。当听到孔子提问,“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在瑟声渐弱的余音中,从容不迫,舍瑟而起,并在孔子催促下才发言。他表示自己不愿求仕,而向往投身大自然,享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恬静生活。曾皙的理想与志趣,颇得孔子的赞许。

孔子最后与曾皙的个别交谈,评志释念,解除了曾皙的一些疑惑。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治国理想”,予以具体的评价:子路说话率直,欠谦恭,故讪笑之;冉有态度谦逊,所谈虽“小国之治”,但其志向与子路是相似的;公西华态度更为谦恭,认为自己只能做“小相”,而论其才德,却足以胜任“大相”。孔子的评论,多用反诘语气,故显得委婉含蓄,但又颇具雄辩力。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王肃注: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赐能敏,而不能诎(言人虽辨敏,亦宜有屈折时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言人虽矜庄,亦当有和同时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⑤

子夏向孔子询问颜回、子贡、子路、子张的为人如何,孔子一一作答,指出了他们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回之信”,但“能信,而不能反”;“赐之敏”,但“能敏,而不能诎”;“由之勇”,但“能勇,而不能怯”;“师之庄”,但“能庄,而不能同”,并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认为他们均有“贤于丘”之长。孔子在为弟子答疑解惑中,把自己也摆了进去,并从弟子身上发现优点,吸取教益,做到了教学相长。

────────

【注释】

① 《论语·乡党》

② 《论语·述而》

③ 《论语·先进》

④ 《礼记·曲礼上》

⑤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