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更新时间:2024-04-25 23:35:45

18.《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作者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他在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这一年的时间里,反映了新中国改变阿炳的命运这一主题。以事实证明只有新中国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才真正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储师竹( ) 生涯( ) 稀罕( )

便携式( ) 琵琶( ) 蹒跚( )

2、字音及字形

┏锡 无锡(xī) ┏炳 阿炳(bǐng) ┏旅 旅行(lǚ)

┗踢 踢球(tī) ┗柄 把柄(bǐng) ┗旋 旋律(xuán)

┏搀 搀扶(chān) ┏享 享誉(xiǎng) ┏诞 诞生(dàn)

┗馋 嘴馋(chán) ┗亭 亭子( tíng) ┗延 延安(yán)

3、形近字

┏巅:巅峰 ┏券:证券 ┏嫌:嫌弃

┗颠:颠倒 ┗卷:试卷 ┗赚:赚钱

┏截:截断 ┏骥:良骥 ┏聆:聆听

┗戴:穿戴 ┗冀:冀北 ┗伶:伶俐

4、词语解释

【主旋律】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害煞(shà)】犹言害苦。

【聆听】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稀罕】稀奇。(近义)稀奇

【清规】课文中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规则。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

【衣钵(bō)】原指佛家以衣钵为师徒传授之法器,后来引申为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如痴如醉】形容十分陶醉的样子。

【不温不火】表示恰到好处。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高山仰止】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课文里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巅峰】原指顶峰,山的最高点。一般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功力】课文中指本领,造诣。

【造访】拜访,访问。

【千古绝唱】课文中指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4、词语辨析

稀罕 稀奇

【辨析】

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常见而使人感到新奇的意思。

主要区别:“稀罕”指稀少而难得,常用于否定句式,带轻视意味,如我倒不稀罕什么奖。“稀奇”多指新奇、奇特或不常见的事物,如稀奇古怪。

5、根据课文填空

(1)阿炳,原名________,《_____ 》是他的传世之作。为他录音的两位音乐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_____ 》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两位教授抢录下的六首乐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储师(chǔ)竹 生涯(yá) 稀罕(xīhan)

便携式(xié) 琵琶(pípa) 蹒跚(pánshān)

5、

(1)华彦钧 二泉映月 杨荫浏 曹安和

(2)记忆

(3)《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二、课文学习

1、文章标题为《阿炳在1950》,点明了人物,时间,可见时间对人物相当重要,在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标题如此命名?请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不多于100字。

【明确】1950年是阿炳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名垂中外音乐史册。所以,标题命名为《阿炳在1950》。

【解析】由文章第三部分,尤其是写到《二泉映月》的巨大影响可以看出。

2、阿炳是什么人?1950年对他有什么特殊意义?

【明确】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在道观长大。十五六岁时,已是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叫他瞎子阿炳。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流浪卖艺中度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代表作为《二泉映月》。其他作品有《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所以说1950年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

【解析】此题并不难,要善于组织语言。

3、“有一天我去上课,因为天冷,我在外面先灵活灵活手指,无意当中拉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我“无意中”包含着必然,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说明黎松寿老先生当年对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旋律非常熟悉,非常喜欢,《二泉映月》似乎已成了黎松寿自己的曲子,所以很自然地就拉了出来。这也反映了《二泉映月》被发现是必然的,而发现时间、发现的机缘,相关人物是偶然的。这就是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解析】受人喜爱的事物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它终有为众人所知的一天。这是必然性。而其他因素如发现时间、发现人物等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了。

4、《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事件反映了阿炳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敢叛逆,有正义感。

【解析】敢说别人敢怒不敢言之事。

5、文中说:“1950年是他(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为什么1950年对阿炳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明确】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四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6、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解析】写1950年是阿炳人生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的《二泉映月》被发现,唱片出版轰动全国全世界。课文重点记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7、课文反复提到《二泉映月》,为什么?

【明确】因为《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都先后演奏过《二泉映月》。

【解析】找表现《二泉映月》巨大影响的内容。

8、“他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他是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从不向人乞怜。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这一段话表明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有骨气,清高。

【解析】不要施舍,不为钱随意改变自己,对钱并不特别看重。

9、简要叙述《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明确】由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由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录制保存下来的。

10、举例说说《二泉映月》在音乐史上产生的影响。

【明确】

(1)成为中国民乐的代表。

(2)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3)送入太空作为问候外星生物的礼物。

1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的?

【明确】

(1)人物自身的命运展示。

(2)多个人、多角度地叙述,来揭示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的个性,特别是对1950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二泉映月》等乐曲的录制等方面的描述来展示人物的命运。

12、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从中反映出阿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13、作者根据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休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展现阿炳的命运的。

【明确】关于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展示阿炳人生这一特点。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

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

(1)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2)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3)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4)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5)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6)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7)《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等等。

插入的说明如:

(1)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

(2)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经不在巅峰时代;

(3)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4)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

14、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解析】阿炳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遭受了太多的生活痛苦,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生活无着,音乐只能做为谋生的手段,很多曲目没能很好地保存下来,真令人扼腕痛惜。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总算熬到了新社会,遇到了那么多热心于民间音乐发掘的专家、教授,使他6首曲目得以录制和流传。文中四个“如果”看似偶然,实有其必然性。首先阿炳的音乐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一些有高度责任感的音乐工作者,醉心于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热心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1950年必然成为阿炳的幸运之年,也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时刻,应该说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他的艺术生命,使他的音乐成为民族的,也成为全世界的了。

【明确】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容的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15、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段落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敢叛逆、有骨气的性格。

第二部分“1950年9月2日……催弟也随之而去。”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单介绍了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这部分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三、深入探究

1、中国名曲中,除了《二泉映月》,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两首。

【明确】《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寒鸦戏水》、《步步高》、《将军令》等。

【解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博览群书。

2、(探究题)阿炳一生坎坷,却创作出了《二泉映月》这样的经典作品。你学完本文,一定有所触动,请将你最深的感受写出来。不多于一百字。

【明确】乐观看人生。坎坷的经历是一笔财富。假如阿炳一帆风顺,他就创作不出《二泉映月》这样内涵深邃、结构严谨的作品。客观面对生活的考验,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风雨。记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解析】将阿炳的经历与成就对比,可得出结论:在生活中成长。只要有自己的观点,且理由充分,语句流利,皆应肯定。

3、(探究题)一生生活在下层的瞎子阿炳竟能创作出世界级经典作品。请思考他创作的源泉是什么?他的灵感来自何方?

【明确】他创作的源泉是他坎坷复杂的生活经历。他的作品,尤其是《二泉映月》是他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将他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都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另一方面是他深厚的音乐基础。这些也都是他灵感的触发点。

【解析】可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材料整理答案。允许有个人观点,但须有说服力。

4、对本文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

(1)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则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2)文章还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同期声有多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中则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

(3)作为电视专题片,它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它们被带回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②当年担任中国音协主席的吕骥先生,在对音乐研究所的一次造访中,听到了阿炳的音乐,深为感动。在他的亲自过问下,1951年,阿炳的唱片出版,并立即轰动了全国,《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阿炳的音乐开始深入人心,并且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二十多年后,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朝日新闻》还专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③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①。

④1950年9月25日,录音后的第23天,已成了新闻人物的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表演节目。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今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

⑤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⑥阿炳故乡的无锡人民广播电台,于1956年10月将原来电台每晚播出的结束曲换成了《二泉映月》。

⑦“文革”中,《二泉映月》停播十年。

⑧1978年,《二泉映月》恢复播出至今。

⑨现在,《二泉映月》是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更是二胡名家的常奏曲目。

⑩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都先后演奏过《二泉映月》。

⑾《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1.给下面标有红字字体的字注音。

绝唱( ) 双膝跪地( ) 吕骥( ) 热心推荐(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3.第①段运用了什么句式?用这一句式的效果如何?

4.第②段写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听完此曲反应如何?为什么有此反应?

5.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

6.文段第⑥⑦⑧⑨段写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7.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谈谈你听这首曲子的感受。

【参考答案】

1.jué xī jì jiàn

2.主要写了挽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3.被动句。间接说明阿炳创作的乐曲影响大,造诣深。

4.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从侧面表现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在世界上的反响情况,更表现文章的主旨:《二泉映月》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5.表面看这段话是课文几个部分的总结,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实际上透露了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艺术政策的歌颂。

6.写无锡人对这位民间艺术家的怀念,从侧面反映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的意义。

7.略

补充阅读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1)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

(2)“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3)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4)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

(5)“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钢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6)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7)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8)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9)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10)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11)“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12)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13)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14)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15)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16)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17)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18)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19)贝多芬神往地说:

(20)“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21)他接着说:

(22)“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23)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24)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25)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26)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心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27)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概括一下这样的贝多芬形象。

2.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对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

3.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课文22小节,贝多芬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2.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生活之窘迫,压力之巨大,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忍无比的生命意志。

3.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4.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遇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课 外 拓 展

一、一代宗师光照人间 《二泉映月》千古绝唱

为时4天的华彦钧(阿炳)艺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25日降下帷幕。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大陆的著名学者、教授,向大会宣读了30余篇论文,并分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辐射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光彩眩目的一章。

阿炳,以他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和百听不厌的作品《二泉映月》征服了世界观众,奠定了他中国民间音乐一代宗师的地位,这是与会学者一致的共识和肯定。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砜的发言为此作了生动的注释:“在民族音乐范围内,应该提出两个伟大的名字。那就是刘天华和华彦钧,前者是在文人音乐的基础上,寻找一条创作民族音乐的道路,后者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创作民族音乐的道路”,“华彦钧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受到中国文人式的教育,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学了道教音乐,在沉重的人生坎坷中,在对江南民间音乐广泛涉猎之后,通过自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实践,用自己最熟悉的乐器二胡和琵琶,抒发了人间最真诚的音乐情思,忧国、忧世、忧民,而且是在对自己人生坎坷而深情、悲愤的忧思之中,抒发了这种忧民、忧世、忧国的情操,所以,才能给人们以极大的感动和激发。”

美国学者沈星扬精辟的论述引起学者们的注目:“严肃的音乐催人向上,阿炳的音乐就是属于严肃音乐的精品,它不是浅层次的人与人感情的交流,而是人与宇宙的对话,是音乐的‘天问’,它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上去,他的作品很像诗中的李白。我们很需要这种描述人与宇宙关系的作品,很需要这种音乐内涵深邃、结构严谨、技巧完美,推进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了解阿炳和《二泉映月》,就会创作2l世纪的音乐。美国人听了阿炳的作品后,叹息说,这么好的音乐,怎么只有六首?!其实,这六首已体现了阿炳的体系,是阿炳的精华,是人们一辈子也开掘不完的财富。”

对阿炳作品的音乐内涵,学者们一致认为不能作标题式的图解,要听阿炳的作品,必须先读懂阿炳的人生。阿炳的作品是他一生坎坷遭遇又紧紧地维系着国家命运饱含着血泪的结晶,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本质的体现。为此,鲁日融教授认为:“对阿炳来说,生活与音乐是一体化的,音乐是他生活的‘发言’,音乐又是与他个人的全部气质、品性高度一体化的,音乐是他这个人的‘外化’的结晶,音乐对于他是在无意识层面所作的哲学自述。”有人补充:如果说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

来自日本相模原市的中国音乐爱好会会长世本二郎,介绍了相模原市举办“纪念华彦钧(阿炳)先生诞生100周年音乐会”的盛况,举办音乐会那天正遇台风,大雨滂沱,主办者担心听众来不了,想不到雨一停,听众如潮水一般涌来。音乐会后,听众在意见卡上写到:从来没有听到如此感人肺腑的音乐。一位70多岁高龄的日本老太说,《二泉映月》是“魂”的音乐。

阿炳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他的音符、乐句、旋律中包含着一个时代民众的哭、笑、怨、愤、祈求、憧憬、搏击、抗争,融会了千百万人民的心声。与会学者由衷地感到阿炳的“骨气”正是他音乐的乐魂,离开了这一点,他的音乐就不可能如此令人回肠荡气,也不能有如此鲜明的民族个性。如果说他在音乐作品中让人扼腕长叹,给人一腔凛然正气,那么,在他长达20余年的卖艺生涯中的“说新闻”时时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千百万民众代言,以他通俗、幽默、风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抨击时世,博得听众的共鸣,这是任何一位民间艺术家所做不到的,这从另一侧面显示阿炳人生的光彩。

阿炳生活在那样黑暗的时代,不可能是个完人,也不能苛求他十全十美。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礼教的规范来匡正阿炳,应该看到阿炳坚挺的人格和博大的心胸及音乐家爱国的本质。黎松寿是阿炳的故交,他深知阿炳,他说:“我们不要一个循规蹈矩的雷遵殿道士,而要一个敢于叛逆的音乐家阿炳。”从阿炳的艺术人生和作品出发,探本求源,从音乐创作的规律和内容形式的完美结合,发掘研究,从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演奏学、比较学、审美学等各个角度分析观照,使这次研讨会达到一个新的学术高度,体现了音乐理论崭新的学术水平。

(许墨林,《无锡日报》1993年11月28日)

二、阿炳与《二泉映月》

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爱听。但是,你了解它的作曲者瞎子阿炳吗?你知道《二泉映月》的由来吗?你知道《二泉映月》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向你诉说着什么吗?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1950年暑假,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这两位音乐家,携带学院刚刚买到的一台进口钢丝录音机回到家乡无锡,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时阿炳已经多年不演奏乐器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杨荫浏就从乐器店现买了琵琶、二胡各一把,在阿炳练习了三天之后,录下了《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当他们再去看望阿炳时,这位饱经沧桑的民间音乐家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们录制的《二泉映月》等乐曲,成了阿炳仅存于世的绝响。当年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录音后,杨荫浏问起这首乐曲的曲名,阿炳说这首乐曲没有名字,是他随便拉的。杨荫浏又问他常在什么地方拉,他说在街头,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因为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名为“天下第二泉”,杨荫浏说,那就叫《二泉映月》吧!由此可知,乐曲的名称本是即兴而定,与乐曲内容本身联系不大。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乐曲时,可以不囿于标题的含义,而对音乐的真实感受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齐易,《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5日第8版)

三、《二泉映月》赏析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