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植根民族土壤 面向国际社会----日本母语教育概说
 更新时间:2024-04-19 08:50:57

日语是日本的母语,但“日本语教育”并不指母语教育,而是指以日语为外语的第二语言教育。日本的母语课程称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语言实用为原则,以国际理解为背景,已成为日本母语教育的鲜明特色。

植根民族土壤 面向国际社会----日本母语教育概说

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尊重

教育承传人类文化,语言承载民族精神。母语教育强调民族特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国际母语教育的总趋势,也是日本母语教育的基本方针。自“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母语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他国经验的同时,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特色,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从课程名称到课程目标,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对国语的尊重。

(一)凝结在课程名称中的民族情结

从语言与民族的关系看,一种语言的形成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诞生。而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看,一个民族的诞生并不一定造就一个新的国家。世界上有很多多民族国家除官方语言外,通常还有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公众媒体上通用的公用语,这些国家的国语和民族之间不能划等号。而在日本,国语和公用语都是日语。在日本人看来,日语即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语言,它肩负着记载日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因而他们将之尊称为“国语”,并把它作为母语课程的名称。早在明治三十三年,即1900年,文部省就颁布了《小学校令》,将此前的读书、习字和作文等内容统一于“国语科”,从此,国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41年,文部省在学校中实行军国主义教育,把国语科改为国民科,包括修身、国语、国家历史和地理等内容。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并颁布了“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母语课程再次改为“国语”。1951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将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开,小学和初中继续采用“国语”并沿用至今。高中则分为“国语Ⅰ”、“现代国语”、“国语表现”、“国语Ⅱ”和“古典”几个部分。1999年,文部省颁布的“高中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将上述几部分改为“国语表现Ⅰ”、“国语表现Ⅱ”、“国语综合”“现代国语”和“古典”及“古典讲读”六科。至此,百余年的国语教学中,国语课程名称几经变化,最终以“国语”这一名称落锤定音。可以说,“国语”这一课程名称饱含着日本民族对自己国家、民族和语言的深深热爱。国语教学中所教授的语言已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工具,它还凝聚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血肉相连。正如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言,语言就像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彼此不可分割。

(二)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热爱与尊重

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某种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几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教育是一种言语技能教育。但是,言语技能教育要借助包容在其中的话题、题材等内容来进行,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者也获取了信息,吸收了包含在语言材料中的思想和文化。语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进步而进步,从形成之时到发展至今,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发展。因此,各国的母语课程都非常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授,把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作为母语课程的核心任务。二战前,日本曾毫不含糊地阐明‘以国语为国心’的观念,提出要培养具有民族魂的国语教师,教授出具有民族感情的学生。文部省还以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为名,要求国语科重新挑起道德教育的担子。二战中,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也激发了更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在母语的课程目标上就是“加深对国语的认识”、“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

文部省1998年颁布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该大纲规定国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国语的能力,加深对国语的认识,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要求教师在制定学习指导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奠定学生对古典的古文和汉文的理解基础,加深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关心。”在处理教材时,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加深对国语的认识,为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服务”。1999年,文部省又颁布了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该纲要总目标表述为“培养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现国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扩展思考能力,涵养情感,锻炼语言感受,加深对语言文化的关心,培养尊重国语以及谋求提高国语能力的态度”。总目标规定下的各科目标也将这些内容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

总之,在日本从初中到高中,从总目标到各科分目标都在反复强调“加深对语言文化的关心”和“尊重国语的态度”,表述的语言十分简约,文字几乎相同,既体现国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又在各阶段、各科目中显示了层次和程度的差异,表现出教学的层递性和阶段性。日本国语教育学者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认识的获得。”获得了某一民族的言语能力,就认识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就培养了该民族特有的心理和性格。日本人习得国语,就能认识日本历史和文化,具有日本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国语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把国语教育中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与尊重看作是国家现代化的教育基础,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从实用性原则出发,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

如果将“尊重国语的态度”看作是国语教育人文性和思想性的表现,那么它也为国语教育工具性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语言学习的态度是“语文基础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基础。”

日本国语教育界对国语工具性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实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现代教育受到了美国教育的巨大撞击。1947年,日本政府公布《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标志着二战后教育改革的开始,而这次教育改革实际上是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下,并以美国教育为蓝本进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教育的实用性原则。所谓实用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不刻意培养文学家的浪漫、诗人的想象和夸张”,强调“对生活起作用”。二战后建立的“语言教育立场”是实用性原则的日本本土化,而生活作文则是“语言教育立场”在国语教学中的突出体现。

(一)坚定“语言教育立场”,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教育的立场”,是指国语教育的目的以语言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能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本民族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战后第一次《学习指导要领国语科编》(草案)规定了国语科的方向,开始建立语言教育的观念。1947年文部省宣布中小学教改方向,国语确定为言语科,将国语教育的性质规定为语言教育,从此,“语言教育的立场”贯彻在此后半个世纪的国语教学中。二战后的三十年,日本语文界出现了两种国语学力观,即“语言运用力”和“系统语言立场”。“语言运用力”认为,能将语言正确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即可称为具有语文能力,因此,实际的听说读写语言活动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而“系统语言立场”则强调学校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儿童词汇,认识语法,使儿童正确地掌握语言并形成能力。两种学力观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上认识迥异,但在坚持“语言教育立场”上却具有相当的默契。

“语言教育的立场”首先体现在《学习指导要领》中。二战后第一次至第五次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都明确打出‘语言教育立场’的旗帜,并以教学内容的形式呈现。最初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教学内容由 “听话、说话”、“阅读”和“书写”及“语言事项”四个领域构成,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国语的能力。七十年代将“听话和阅读”整合为“理解”,“说话和书写”合称为“表达”,构成所谓“二领域一事项”,即“表达”、“理解”领域和“语言事项”,增加言语活动的有机统一,避免言语训练的分离和孤立倾向。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又将教学内容细分为“说与听”、“阅读”、“写作”和“语言事项”,再次将“说”放在首位,强调表达时的措词用字、语调语气,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效果。如现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第一学年的“语言事项”内容就包括语音语调的把握、词语词汇的意义、语句间的关系及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等,目标重点放在语言的正确使用这一基本层面上,对语言的学习追求简单而平实,正确而有效。总之,无论是哪一种表述,本质上都以“语言教育”为出发点,以简洁的语言陈述对语文知识的重视,表达注重语言实际使用能力的倾向,使国语科真正成为语言教育学科。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媒介。日本国语科教材站在“语言教育的立场”,充分发挥言语教育的功能,以言语教育为中轴,从广阔的领域选择和编排课文,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从选文的体裁上看,日本国语教材十分注意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适当比例。如由著名作家木下顺二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村明主编、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一年级《中学国语》,共有选文22篇,其中说明性文章10篇,童话3篇,故事3篇,诗歌2篇,小说4篇。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基本各半。从选文的内容上看,日本国语教材也非常注意对学生语言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日本光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初中国语教材,设有“表达广场”专栏,题目有“我们和语言”、“词义溯源”等。再如三省堂株式会社版《中学校现代国语(新版)》中,设有“图书室”和“我们的图书馆”专栏,介绍进入图书馆怎样寻找自己希望阅读的图书和图书分类方法,通过那些途径选择图书,怎样寻找资料等。总之,日本中小学国语学科的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听说读写各领域中合适的题材,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集中体现了日本国语教学实用性的原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言教育的立场,并不等于言语的教育”,它是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从听说读写及语文知识多方位出发,通过国语教育,使学生能够准确体会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实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目的。日本语文教育家在思考国语科的使命、意义和目标时,较为恰当地把握了“言语和人”、“言语和社会”、“言语和文化”、“言语和精神”等相互间的深刻关联,从而赋予“语言教育立场”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意义。

(二)以“生活作文”为途径,培养表达能力和独立个性

除“语言教育的立场”外,国语教学的实用性原则还突出体现在作文训练上。“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连结,作文与生活连结。”作文与阅读连结是指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如读后感、续写、仿写和扩写等。作文与生活连结是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进行社会调查,写出研究报告,即“生活作文”。

“生活作文”萌发于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特有的作文教育理论。大正时期芦田惠之助建立了第一个生活作文学说“随意选题说”。芦田认为,作文的题材应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的愿望,并将学生从作文训练的形式中解救出来,使作文过程成为塑造自我的过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砂丘忠义提出“生活作文”的思想。他认为,作文不仅要写内心真实的感受,写自然社会客观外在的真实,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写自己身边的人、事及生活。同时期的村山俊太郎提出了“生活调查作文”的观点。他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安排生活作文:自然观察和生活调查,即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和认识,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学校生活等社会生活进行调查,从中取得认识。该时期另一学者野村芳兵卫则提出了“生活学科”思想,从课程的角度将学科分为读书学科和生活学科,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和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将自身体验和自我思考以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建造直接经验的学习,教师对其作文的指导就是生活学科的基础训练。二战后,小川太郎在美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提出“生活和教育的结合”原则,将生活作文定位于生活和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真实表达,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通过生活作文进行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综上所述,这些流派在名称上、重点上有所区别,但总目标都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现在日本国语教材中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就是一种生活作文,或者说是生活作文在当代国语教育中的演进,从真实的内心感受和真实的客观现实出发,培养学生写作的欲望,进而培养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注重文学修辞,不刻意培养诗人和文学家,着力培养普通人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思想,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因此,教材或教师给学生作文的主题常常是诸如“名字的变迁”、“词义溯源”、“我们和语言”、“环境污染”、“旅游见闻”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话题,同时涉及多种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使用的文体。在中学的国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和使用这些实用内容与实用文体,再一次集中体现出日本国语教学的实用性原则。

三、与他国文化融合,加强国际理解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相互沟通和理解越来越重要,国际理解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改善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尊重异质文化,又懂得本国文化传统,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国际协作。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从资源、能源和产业等多方面都不可能远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日本非常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是比较早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国家之一。199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要大力促进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为培养能够与异质文化的人们一起发展,共同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新一代。自1996年8月以来,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目标的第一项就包括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内容,并指出随着全球国际化的日益发展,必须要从广阔的视野理解异质文化,培养学生生存于国际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日本不仅通过加强外语教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而且在母语教育中也非常重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纵观日本语言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其语言文化本身就是外来语言文化与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奈良时代,日本从中国文化中发展汉学,形成沿用至今的当用汉字;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学习西方现代科学,大量吸取欧美语言;二战后,日本还吸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经验,语言上也出现很多新词汇。因此,日本语言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国际交流中发展壮大的。在这种国际交流中,承认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吸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丰富和充实了日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这些在国语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1998年12月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国语大纲明确指出:“在宽广的视野上,深化国际理解,为培养日本人自觉的以及国际协作精神服务。”并在第2学年和第3学年的阅读内容中指出:“阅读文章时,思考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等问题,并有自己的见解。”1999年11月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国语综合”科中指出:“为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加深对人类、社会、自然的思考而服务。”“为了从广阔的视野,加深国际理解,培养日本人应有的自觉,以及提高国际合作精神而服务。”在“古典讲读”的内容事项中还指出:“通过正确理解阅读文章或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思考有关人类的生活和人生等问题。”“在阅读中,思考日本文化的特质,以及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在国语教育中强调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通过国语教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日本教育顺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日本母语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中也有充分体现。日本母语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开始,日本现行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中就选有关于国际理解的课文,这些课文从培养学生感性、生动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注重友情、亲情和合作意识,关心和理解他人等细节入手,体现了日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及对培养青少年具有广阔视野、理解和尊重异质文化能力的关注。

日本自二战以来,对教育的重视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强国。而经济的巨大腾飞,也使日本政府有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雄心和愿望,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必然要求其国民具有国际化的胸襟,具有了解国际社会的能力,这就是日本将国际理解深化在母语教育中的重要原因。

日本是亚洲强国,也是我国的近邻,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语言文化传统上,两国都有许多无法割裂的联系。与我国相同,日本国语教育中也存在有许多问题,但其国语教育中鲜明的民族性、实用性及国际性的特点,仍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朱绍禹 庄文中《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赵亚夫译“日本最新初中国语教学大纲(一)(二)”,《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10期

3.赵亚夫译“日本高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6期

4.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朱绍禹“日本国语教育界的文学教育观”,《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8期

6.蒋念祖“日本作文的题材与训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8期

7.方明生“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5期

8.王立波“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内容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