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孙中山破陋习》背景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20 19:05:23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国际上称呼为SunYat-sen。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破陋习》背景资料

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满清。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和无限缅怀孙中山。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后被确诊为胆囊癌,)逝世,由于孙中山重视国家环境保护,故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纪念孙中山。

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

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画像亮相天安门纪念堂北侧

但是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在不同的场合无所适从,不知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或是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汪精卫于南京建立的亲日政权也尊崇孙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由陈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即属一例,同时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不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推翻中华民国大陆政权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民间则有人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人进而尊称为“国母”。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当时称为伯理玺德天,即President),孙为秘书。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孙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inLondon),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个清廷陷阱。

而后李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

孙中山之后到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于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以达成之。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

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是第三次起义。1907年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镇),历十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

7月6日徐锡麟起义于安庆,失败殉难。同年7月,孙经越南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孙中山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国国土。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

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是第九次起义。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游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

此外又先后发动包括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多次起义,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在危难中奋击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咸起响应。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至于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当时孙中山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据《凤凰周刊》说当时的孙中山还在那里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孙中山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

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

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将国民按入党时间分成等级,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

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1921年后,孙中山在宣讲解释三民主义时,几度提及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关于此事,后来的研究者从反对帝国主义的角度解释演讲的内容,指出反对世界主义是孙中山在他后期活动中为了宣传民族主义而进行的思想批判之一。(注:张磊:《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愈挫愈奋的伟大先行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不过,孙中山当时回应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帝国主义,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世界主义。近年王尔敏先生的《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正解》,照孙中山的演讲指其说是警戒国人不可醉心于新文化运动(注:王尔敏:《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正解》,台北,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1999年版,第186页。关于孙中山回应世界主义的所指,海内外学人较少直接论及。

中山陵简介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

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但当大家走完这段长距离陡峻的石阶以后,一定会悟出《总理遗嘱》中有关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华表乃为柱状标识物,标志祭堂即在此。

祭堂有三个拱门,上面有国父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门额。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中山陵孙中山碑之铭并序简介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报》阳光副刊刊出了原载《天有霓裳》由刘小烽撰写的“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之铭并序”一文,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关注。

该文全篇1866字,正好与孙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称一绝。文章立意独到,气势磅礴。篇幅短小,而孙中山生平大事却无一遗漏。而且文中佳句极多,有许多经典性的佳句。

譬如:文章开头先追本溯源,介绍孙中山革命所处国度的历史人文背景,作者写道:“嗟呼!天地之间,物各有本,百川汇海,流各有源,华夏兴起于炎黄,礼仪鼎盛自孔孟,此为邦国万代之统绪也。昔在夏商,汤武革命,所以穷宇宙通变之理,顺造化日新之德,此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如此写法,上下天地,前后古今,使人顿时肃然起敬,于无形中烘托提高了孙中山革命的历史地位。譬如:在讲列强瓜分的危险时,作者写道:“四万万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在讲孙中山逝世时,作者写道:“先生之死,使国家顿失脊梁,使革命顿失指导,万姓失怙,从此飘摇,草木挟悲风以哀号,天地共凄雨而涕下,举国伤痛,山河失色,四海内外,普天之下,凡我华人,无一不掩泪而泣者也。

”如此气韵,堪称神来之笔,使读者顿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