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不曾预约的精彩──《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4-04-16 12:06:19

一、过程描述

不曾预约的精彩──《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成就了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教材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着力刻画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在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学生纷纷发言。

有学生说,林黛玉的美是一种少女的美,王熙凤的美是一种少妇的美。

有学生说,林黛玉的美是一种内敛的美,王熙凤的美是一种张扬的美。

有学生说,王熙凤的美是一种庸俗的美,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灵气的美。

有学生说,王熙凤美在外貌,林黛玉美在气质,确切的说林黛玉是“美丽”,而王熙凤是“漂亮”。

以上回答都赢得了其他同学的赞同,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又有学生说,王熙凤是一种华丽的美,林黛玉是一种朴素的美。

话音未落,不少学生交头接耳:文中似乎没写林黛玉的衣着打扮?她会穿怎样的衣服呢?稍作思考,我决定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我对学生说:“正如同学们的发现,文中确实没写林黛玉的衣着打扮,但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她当时会穿什么样的服装呢?”一阵唧唧喳喳后,很多学生主动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有学生说,封建社会讲究“门当户对”,能娶到贾家之小姐,想必林家也应是大户人家。作为林家唯一的爱女,第一次远赴外婆家,林黛玉应该是精心打扮过的。(一个非常喜欢《红楼梦》的同学竟搬出了一部120回《红楼梦》,找出第二回中的几句话“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如海已经五世。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来佐证前面的观点)

有学生说,文章开头写林黛玉在家时,常听得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见,以林黛玉这种自尊、心细如发的性格,当然不会在给人第一印象的衣着上随意为之。

有学生说,在元春省亲后,命姊妹及宝玉等进大观圆居住,林黛玉挑选了有千百竿翠竹遮拦的潇湘馆。竹子包含着“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意韵,林黛玉的性情也可见一斑,而且从整部《红楼梦》看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女子。因此林黛玉的衣饰应该是淡而不俗、清丽高雅。

由上又有学生得出结论:黛玉的衣料质地很好,色泽淡雅,如白色为底色,上有细细的淡蓝色小花。款式应是新颖别致、与众不同。与王熙凤那种珠光宝气的衣饰有着天壤之别。至此,问题似乎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忽有一生举手发问:“那文章为什么对王熙凤的着装描写如此细致,而对黛玉的着装一字不提呢?而且好象整部红楼梦也未对此加以细细描写,只偶尔用一二笔带过。”顿时,课堂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

有学生说,黛玉“寄人篱下”,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进入贾府,对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方式出场的王熙凤当然会格外关注,而且王熙凤的艳丽华贵的衣着本身也非常夺目。正如刚才的分析黛玉的衣着会是淡而不俗、清丽高雅这既难引起色泽上注意,但也不至于给人留下寒酸的印象。因此文章不提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学生说,前面有同学讲王熙凤的美是一种庸俗的美,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灵秀的美。我想灵秀的美应主要表现于神情气质,略去衣着打扮不写,更能使读者着眼于她的精神气质。

有学生说,宝黛相会时,双方均有似曾相识之感,常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被视大多数人为封建“叛逆”的贾宝玉的眼中,衣裙装饰,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视而不见。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铃声响起。

二、反思与讨论

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透过王熙凤和林黛玉肖像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发现黛玉不同凡俗的‘气质美’”,不料中途一学生一句颇有争议的回答,却意外地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迭出。“想象一下她当时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看似顺着学生的发言游离了教学目标,实则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不曾预约的精彩”。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备课时固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和学习的要求一些问题或话题,然而在教学中,又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特别是当教师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有时甚至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的预设已经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主流,教学过程出现了一问一答的流弊。要克服这种流弊,教师要努力要创设“主问题”背景,提出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问:“假如你是晋武帝,看了这份“陈情表”后,你准奏不?”在《边城》的教学中,我问:“边城中的人性人情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我问:“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能不能谈恋爱?”“大问题”不是大而无当,而是提纲挈领,它能帮助教师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又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去“化整为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悟来填充课堂的空白。最后可由教师从整体上点评一下,学生收到“零存整取”的效果,加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