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九年级文言文精读理解
 更新时间:2024-04-20 08:21:35

2010年中考语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精读理解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九年级文言文精读理解

问答梳理

九年上册

《陈涉世家》

文章内容: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照起义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第一段介绍陈涉,写他年轻时期的抱负,以“鸿鹄之志”引出下文,为“举大计”设伏;第二段写起义的原因及筹划经过,从“死国”“死即举大名”的意念到起义策略口号的提出,再到“大楚兴、陈胜王”这一谶语的制作(舆论准备),都可以看出他胸中大有丘壑;第三段起义的过程及初步胜利,起义军入陈,陈胜被立为王,正是“鸿鹄之志”的实现。

作者思想或主题:

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不虚美、不隐恶”。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陈涉是一个不仅有着强烈反抗精神和远大政治抱负的人,而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超乎常人的胆略智慧,还有着一个优秀的领导才干和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体现了他年轻时就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死国”显示了他较高的思想境界,对形势的分析又说明他有着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称公子扶苏、项燕”口号的提出,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和才略胆识;为起义做舆论准备、推动起义顺利进行以及起义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有充分显示了他优秀的领导才干和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

写作特点:

1、本文选材有祥有略,详略得当。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写的是陈胜的谋划,其余的乳大泽乡遇雨、为坛而盟等都写的比较简略。这样有祥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表现陈胜非凡才略。

无相忘”表明陈胜有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欲望,有有福同享的思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陈涉怀有远大的志向、非凡的抱负;“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充分体现了陈涉有清醒的头脑、宽阔的胸襟、朴素的爱国情怀和置生死于不顾而为天下的可贵品质;特别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道出了千百万贫苦人民的心声,彻底否定了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谣言,砸粹了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枷锁,激励天下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体现了陈涉勇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

《唐雎不辱使命》

文章内容: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状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作者思想或主题: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写作特点:

(1)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

(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九年级下册

《公输》

文章内容:

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课文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下面作具体分析。

第一步: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等于是断了公输盘的退路。“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可是侵略者不会轻易罢手的,当墨子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不停止造云梯时,公输盘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然后在墨子的进一步逼问下,只好答应引墨子去见楚王。文章极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第二步:

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他先用一个假设,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而去偷邻居的破车;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自己有好饭好菜不吃,而去偷邻居的粗劣食物。接着问:“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正是墨子要楚王说出的话。墨子随即一连用了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但是,他仗着楚国的实力,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

第三步:

写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先简要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屈)”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墨子敏锐地加以揭穿,并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这才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这一段记述,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作者思想或主题: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写作特点:

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墨子的劝说艺术可着重从这些方面来把握: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或强悍有力或形象夸饰或尖锐直截的语言。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内容: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作者思想或主题:

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写作特点: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内容: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思想或主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

写作特点: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鱼我所欲也》

文章内容:

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作者思想或主题:

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写作特点: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曹刿论战》

文章内容: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

作者思想或主题: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章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作者思想或主题: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

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习题精练

练习一

一、完成下列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自立为将军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B、谓为信然 秦王怫然怒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将军向庞,性行淑均 D、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2、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B、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D、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习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请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标出句间停顿。

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广故数言欲亡

②尉果笞广

③从民欲也

④吴广素爱人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⑥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4.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

5.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

6.你如何评价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新的看法。

附答案:一选择题:1、A,2、C,3、C,4、C,

二、1、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①、屡次,②、鞭打,③、愿望,④、平常,⑤、难道,⑥、本来,

3、①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去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②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

4、只是找杀尉的借口

5、只能杀尉后,让徒属走上反抗道路,让他们无条件地跟陈胜、吴广。稳定人心,动员徒属起义。

6、扣住“反抗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习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適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已。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工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请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标出句间停顿。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发闾左戍適渔阳 闾左:

⑵度已失期 度 :

⑶会天大雨 会 :

⑷宜多应者 宜 :

⑸等死,死国可乎 等 :

⑹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 :

3、请翻译下面句子:

(1)天下苦秦久已。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必然性: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请用“/”标出以语句的句间停顿: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

(3)秦王怫然怒 ( )

(4)以头抢地耳 ( )

(5)非士之怒也 ( )

(6)休祲降于天, ( )

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4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2分)

附答案:

一、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⑴贫民,⑵估计,⑶恰逢,⑷应该,⑸同样,⑹有人

3、(1)天下苦于暴秦的统治已很久了。(2)向天下倡导,应该有很多人响应。

4、陈胜、吴广所面临形势: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

二、1、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1)同苍,(2)道歉(3)盛怒的样子(4)撞,(5)有胆有识的人

(6)吉凶

3、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1)我秦王准备发天子之怒

(2)我准备发平民之怒,学习这三人,杀了你。

5、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巧在以言证行,言之有“力”上。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忠贞爱国 舍生取义 敢于献身的人。

练习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六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邹忌(zōu) 昳丽(yǐ) 朝服衣冠(ɡuàn)

B.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C.窥镜(kuì)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暮寝(qīn)

2.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齐人三鼓——( ) (2)夫大国,难测也——( )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战于长勺 苛政猛于虎 B.公将鼓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 故克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 齐师败绩 温故而知新,可心为师矣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1~5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形貌昳丽( ) 暮寝而思之 ( )

王之蔽甚矣( ) 时时而间进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评价: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我的理解:

5.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

我的做法:

(二)、阅读《曹刿论战》,回答1~5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小大之狱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理解填空。

①“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4.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我的理解:

5.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我的积累:

6.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获胜原因:

我的感受:

(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此之谓失其本心。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你举出两位仁人志士或革命者及其言论。

(四)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举: (2)任:

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附:答案

一、1B、2.B、3、.三顾茅庐、三令五申、三长两短、三头六臂,变幻莫测 4 C

二、文言文阅读

一)、1.①光艳美丽;②睡觉;③因受蒙蔽而不明;④间或,偶然。2.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3. 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表扬等,合理即可。)4. “令初下” “门庭若市”说明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期年之后” “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思,国家大治。5. 如:加强行政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

二)、1.①参与;②目光短浅;③通“遍”,遍及;④案件。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3.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 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的表现,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5. 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6.如: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1.(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2)已:停止 (3)之:到……去 (4)顺:顺从2.(1)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

(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4.示例: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四)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2.D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4.A、D

......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