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荷塘月色》导学
 更新时间:2024-04-24 12:33:12

导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导学

《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可谓历史悠久了。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似乎无庸置疑。不过抒情之具体内容,却是众说纷纭。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看,大多以为文章与大革命失败有关。这方面,专家学者的论述可谓多矣;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 似乎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拟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以“借景抒情、披文入情”为线索,力图得出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荷》文抒发的是作者渴望自由和获得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的心情。此将课堂导学的主要过程介绍如下,供专家、同好指正。

课前师生双方都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教师方面,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印发预习提纲,除了常规内容外,要求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章抒情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分析作者着力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②由文中所描写的“景”,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做好了以上准备,课堂上的“导学”就能因势利导,呈现“水到渠成”之势。

首先,在教师引导下,让同学们明白“借景抒情”的含义:

“情”在前而“景”在后,作者着力绘景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即“情在景中”。

进而提出要求:

1、《荷塘月色》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对于前两问,同学们并不感到为难。经过小组讨论,一致明确:

1、着力描绘的景物有:塘边小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塘边树丛;

2、景物特点:

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

月下荷塘:主要写了荷叶、荷花、荷香

写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月色:主要写了“月光”“月下花叶”“月下树影”

写月光—如水、青雾(浮)

写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

写树影—倩影;

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恰到好处

而对于第三个问题“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们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教师仍然紧扣着“借景抒情”这一线索,运用师生对话式的讨论,引导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让同学们再一次诵读课文,师生对话间以小组讨论,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之中的思想感情。

师:“小路”本是“幽僻” “寂寞”甚至“阴森森”的,但作者今天的感受如何?

生:“今晚却很好”。

师:是路修好了吗?

生:不是,还是煤屑路。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今晚却很好”呢?

生:(先是沉默)今晚作者心情好。

师:(抓紧时机)很好!一条并不“很好”的煤屑路,作者却说“今晚却很好”,那是因为作者的“心情好”,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嘛。不过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今晚心情好”。

接下来,引导同学们看以下几处景物描写:

师:再来看“月下荷塘”的描写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沉默)

师:大家说说,文中描写的荷叶、荷花美不美?

生:(齐声地)美!

师:我还要提醒大家:这是白天的荷塘,还是晚上的荷塘?

生:晚上的。

师:晚上的月光亮不亮?

生:(众说不一)

师:关注课文,以文章为本,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生:第2段: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5段: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那么,莫要说“淡月”下的花叶,即便是明月夜下的花与叶,能看出它的美吗?

生:黑糊糊的。

师:(切换电脑屏幕,映出网上下载的“清华园荷塘实景”,并作简单介绍)

(参考资料:《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是近春园之一角。咸丰十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才开始清理整修。)

师:对比一下文字与这幅图画,图中的花叶很难说是“出浴的美人”,黑糊糊的柳树影也难称为“倩影”,白光与黑影的搭配无论如何也很难令人联想到“小提琴名曲”一般的和谐来。为什么这样的景色在作者笔下被描写得这么美呢?

生:还是因为“心情美”“情人眼里出西施”。

师:(进一步)于是,这就有个问题: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是“客观景物”,还是“主观感受”呢?

生:(沉默、思考)应该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师:正确!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作者还没到荷塘,在“塘边小路”上时,就已知道他“今晚心情美”,到了塘边,更是情不自禁。因此,看到的叶、花以及树影,统统都是美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乃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景色。其原因,就是因为作者“今晚心情美”。

那么,深究一步,作者“今晚心情美”,美从何来呢?

生:(沉默)

师:有人说,这是个谜,无法知晓的。我们还是以文字为本,探索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出其中缘故来。

师:上面说过,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文中有没有直抒胸臆的文字呢?

生:(默读、思考)(莫衷一是)

师:什么叫“直抒胸臆”?

生:直接抒发感情。

师:有没有这样的文字?

生:有。

师:找出来,哪一段?

生:第3段:“路上只我一个人……”

师:好!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映出第3段文字)

师:大家齐读一遍,品味其中的感情。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进而找出中心词来。

生:(齐读、默读)中心句是“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生:中心词是“自由”!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作者“今晚心情美”,“美从何来”?

生:今晚“自由”了。

师:能设想一下,作者“今晚”获得了什么样的“自由”?

生:“下课了”;“休息了”;

师:是的,学校下班,就没有公事缠身;妻儿睡着,也没有家事烦心。真正是“自由”了。不过,“自由”真有这样大的魅力,能使作者眼前的荷塘变得如此美丽吗?

生:(争先恐后)自由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心情就美。

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好!

师:有一首诗说:“生命诚可贵,——”

生:(跟着老师)“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就会更明白作者对自由二字的渴望!

(屏幕显示: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民主战士:追求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人士。而当时统治北京的,名曰“国民政府”,其实是“封建军阀”,因而作者深感压抑和苦闷。于是“今晚”获得了“自由”(哪怕是片刻之间的自由)之后,作者也感到由衷的喜悦。

师:现在,把第3段课文齐读一遍,深入领会作者获得自由之后的喜悦心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开课时的第3个问题了——

师生:(齐)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以及获得短暂自由之后闲适自得的心情。

笔者不敢断言这个结论之正确,不过,这既不是拾人牙慧,也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以“借景抒情”为线索,从中得出的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

(完)

朱自清小传

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的描写叫“借景抒情”。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多数不得要领。这时候,教师点拨:

抒情方式大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手法。前者即“直抒胸臆”,后者又有“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下面举个例子,请同学们辨析:

王君考中北大,虽在意料之中,仍然喜悦难禁。他想找朋友分享这份快乐,又担心人们讥笑。于是,他应该:A,直接柔情;B,间接抒情。

同学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间接抒情”

接下来,对于“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同学们有点难以把握。教师也举例子进行点拨:

王君刚得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急于告诉朋友,出得门来,看见清晨的树叶上还挂着一串露珠,在阳光的映衬下,闪发着七彩光芒!他对朋友说:人生就像这露珠一样,丰富多彩、光芒万丈!

李君急着上班,可路上严重塞车。打听一下,方知前面出了车祸,不经意间,又得知一五十五岁的老妇头部撞裂,脑浆四迸。他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条路上,也是这个时间,自己的母亲也是五十五岁,也是因车祸而丧生。于是不知不觉流下了清泪……

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前则是借景抒情;后者是触景生情。

主要区别在于:

“触景生情”是“景”在前而“情”在后,

散文—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

实景—淡月下朦胧模糊的荷塘景色。

虚景—作者渴望自由的主观感受。

朱自清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自清亭

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因自清亭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于此地,其实不然。《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一、整体构思

1、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早有权威定论

勇于探索,突破定势思维;

2、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独立思考,突破定势思维//以文为本,探索感情基调

4、教学重点: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

5、突破难点:突破前人定势思维,探索作者感情基调;

以文为本—

分析一个作家或一篇文章,要联系作家的全人和全文,否则,就等于痴人说梦。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学者、“新月派”重要作家。

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重点解说

1、分析景物特点:

①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今晚很好

小结:心情美

②月下荷塘

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结:形象美

③月色

总写:月光—如水//青雾—浮//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

分写:树影—峭楞楞如鬼//倩影;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恰到好处

小结:朦胧美

2、领悟作者感情:

展示“清华园荷塘实景”图片。

实景:黑暗模糊甚至阴森凄清的荷塘

虚景:优美宁静而且令人陶醉的荷塘

——惬意满足,情人眼里出西施;

①塘边小路—心情美,;

②月下荷塘—形象美;

③塘中月色—朦胧美;

3、深究感情基调

(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中心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思路:独自一人、超越自我、另一世界、悠闲自在—自由;

四、难点探讨

1、革命说

传统观点—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苦闷彷徨之作

探索辨析

①朱自清当时不是,后来也不是一个革命者。

②以文章为本,从景物入手—

渴望自由而赋于淡月下模糊的荷塘以美妙的感受。

③文中“荷、月、树、影”之美,并非实景之白描,而是作者获得自由之后的主观感受。

2、基调说

传统观点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心里苦闷彷徨)

探究辨析

①.“不宁静”的原因,或“苦闷”,或“激动”“兴奋”“压力”等;

②、即便“苦闷”,不仅是“大革命失败”,或有“工作.家庭.孩子.朋友”等因素。

③、单以文末之“1927年七月”为判断依据,势孤力单。

3、哀愁说

传统观点

写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

探究辨析

“蛙声”是个过渡句。

之前:借景抒情—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

之后:直抒胸臆—闲适之后的思乡之情。

思念南方,即思念家乡。

五、语言特点

修辞

拟人:羞涩地打着朵;灯光没精打采的;

比喻:像舞女的裙;如星星,如出浴的美人;

通感:(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六、小结反思

1、教学小结:

内容要点: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以及获得短暂自由之后闲适自得的心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淡月下朦胧的荷塘景色抒写向往自由的主观感受。

修辞特点:比喻、通感、拟人

2、教学反思:

①由景入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意识较强。

②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③双边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但要适当控制时间。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