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名师解析:2010年中考五大题型
 更新时间:2024-04-19 17:21:25

一、考查要求和范围

名师解析:2010年中考五大题型

(一)考查要求

一是会认:能识记基本课文中常用字的字形;二是会写:能正确书写基本课文中的常用字;三是能改:能修改题目中出现的常见错别字。

(二)考查范围

字形始终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查汉字书写和汉字构造。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最主要的是考查汉字书写。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时也出现考查考生先找出错别字,再纠正错别字的试题。

1.对汉字构造的考查。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对形声字的了解,同时着眼于形声字的结构辨析,各地中考试题中这类题比较浅近。但近一两年的中考试题,也淡化了对形声字知识的考查。

2.对汉字书写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常用字的音,形,义的辨识和改正错别字。这类试题,借考查字的书写能力,着重考查的是常用词语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大多数考题设计精巧并有较高的难度,迷惑性强,因此同学们要有加强识字、书写训练的指导思想。

二、字形题目解析

一般题型

例1 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A.疏浚 匿名 感慨良深 姹紫嫣红

B.狭隘 矫健 辨伪去妄 改邪归正

C.雏形 上溯 声色俱历 自出心裁

D.妖娆 惘然 才疏学浅 勃然大怒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别错别字的能力。解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在此基础上,逐项辨识,须无一遗漏地找出。当然,倘若能够一眼看出某项中的错别字,那么答案即可确定。此题A、B、D三项中四个词语都没有错别字,C项中“历”应为“厉”。【答案】C

【复习建议】初中三个学年六本语文书中重点词语和短语,考生应熟练掌握,因为该题考查的内容是近年来中考常见内容之一,应予以重视。

例2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忧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B.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这是性命悠关的一座桥。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的。

C.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D.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也是辨析错别字,但从题型上看,与例1有所不同,即把带有错别字的词语包含在一个句子中,而不是简单地排列出来。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各个句子时应格外细心,找出一些固定词语或成语,再进一步辨析。A句的“怨天忧人”的“忧”应改为“尤”;B句的“性命悠关”的“悠”应改为“攸”;D句的“莫不关心”的“莫”应改为“漠”。【答案】C

【复习建议】本题型是近一两年来中考考查考生辨识错别字的一种新型试题,既考查考生是否粗心大意,又考查考生综合能力,应予以重视。

例3 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____声匿迹了。

②外祖母仍不(chuò)_____劳作,尤喜纺棉。

③老秦(yǎo)_____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

④一座草顶,竹(miè)_____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边。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要求考生正确区分并使用同音字,形似字,正确书写汉字,不写错字、别字。①句中“销”与“消”既是同音字又是形似字,此句应用“销”;②句中“辍”和“啜”是同音字,和“啜”,“掇”,“缀”又是形似字,区分难,书写时也易混淆。“啜”有喝的意思,“掇”有采摘、用双手端的含义,“缀”表示用针线连结或装饰的意思,此句中自然要用“辍”了;③句当用“舀”字,不可误写成“刍”;④句中当用“篾”字,须和“蔑”字区别开。【答案】①销 ②辍 ③舀 ④篾

【复习建议】这类型题将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和同音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解题时一定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再选择合适的字词。

综合题型

近几年,一些中考语文试题“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中常常出现“字词句综合题”,命题者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改错别字、修改病句、成语积累等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此类题题小容量大,既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符合新课标新理念的要求,又可减少试卷的题量和长度,所以往往得到命题者的青睐,同学们不可忽视这一题型的复习。

字形题专题复习

——错别字的辨识与修改

例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也不例外,我的爱好是看书。家中那大书柜里,一至四层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大约有三百册左右呢!平时我千方百计挤出时间阅读,虽然架了幅深度眼镜,但只要一拿起书,我就常常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妈妈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对书如此痴迷( )总要不停地唠叨几句。我模仿语文老师的口吻,笑着说:“精神食粮不可少嘛!”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病句,应改为 。

(2) 文中加点的“幅”是错别字,应改为 。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可换成一个成语来表述,这个成语是 。

(4) 文中括号内的标点应该是 。

【解析】 题(1)考查的是病句修改,“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应删去一个。题(2)考查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应改为“副”或“付”。题(3)考查成语的积累与运用,应该是“废寝忘食”。题(4)考查有疑问词的句子怎样正确使用标点,很明显应该用逗号,而非问号。

例二 下面一段话在字词、标点和句子三个方面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豁达是一种坦荡,那心灵像一汪碧泉清澈见底,容不得半点污秽和虚伪,是黑决不会说是白,是鹿决不会说是马。豁达是一种乐观,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不论生活怎样拆磨你、欺骗你,你永远都微笑着。豁达是一种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生活处处充满竟争和拼搏,在豁达者面前永远没有失败。豁达不是妥协退让,就是大度宽容。

【解析】短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拆磨”应该是“折磨”,“竟争”应该是“竞争”。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引号中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因为这里不是独立引用;或者将“豁达是一种自信,”中的逗号改为句号,这样就将后面引文处理为独立引用了。同时,最后一句“豁达不是妥协退让,就是大度宽容。”中的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因此应把“不是……就是”改为“不是……而是”。

例三 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

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发展的和协统一,①它要求人们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关注生态平衡,最终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缘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理论,它已超越单纯的环境保护。②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形成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修改。 改为 ; 改为 。

(2)文中有两处病句,请逐一修改。

① 句应改为:

② 句应改为:

【解析】题(1)考查的是两个同音别字的修改,“和协”改为“和谐”,“起缘”改为“起源”。题(2)考查病句的修改,①句应改为:它要求人们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平衡、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②句应改为: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文言文专题复习

考查要点

1.理解文中主要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题型

1.以选择题的形式对生命力较强的词语的语义进行考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关于课文内容的简答题。

-复习建议

一定要准确把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尤其是课下注解中的词语,自己进行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文言语句的翻译,最后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掌握的12篇文言文篇目全部属于课内篇目,所以对文言文的复习,我们将采用试题的形式,对同学们最应该掌握和考试中最容易考到的内容进行一次大搜索。同学们若能认真、独立地完成所有这些题目,相信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你早已成竹在胸。

按照出版计划,本期为同学们安排下面4篇文章,剩下的8篇,我们将陆续在后面的两期报纸中为大家刊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过

⑤而后喻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同 ( )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 )

3.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苦其心志( ) ②劳其筋骨( )

③饿其体肤( ) ④空乏其身( )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动心忍性(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必须要经过许多磨练。其目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 。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在第一段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

③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答:

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要

考点扫描

《北京市2007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涉及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想一想:已经进入中考复习冲刺阶段的你,是否对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心中有数了呢?

我们不妨看看2006年一些省市的说明文阅读中考试题,从中可以发现目前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和题型发生的新变化。

想一想:以上每道试题前都标注了不同的符号,分别对应着说明文不同的考点。结合学过的说明文知识,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复习策略

1.准确概括说明内容和提取文中信息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的特征,弄清了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直接指出了其特征,如《中华瑰宝——太极拳》;有的标题点明说明对象,如《城市视觉污染》,只要关注文中与之相关的说明内容,不难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则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方法,如《擦去蒙娜丽莎的岁月痕迹》,理解其修辞方法的含义,会更容易地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从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对说明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归纳小结,这样可以使隐含在文中的说明特征显现出来。作者往往会将说明对象的特征在文中明确地指出来,因此阅读中找出这些关键句,对概括特征大有帮助。

试题举例:见“链接三”第1题。

解题策略:这是一道典型的涉及文章说明对象的试题,只要结合“城市视觉污染”这一说明对象,从文中找准说明的特征,即可准确作答。

2.把握说明思路,分析文章材料

说明思路包括说明的结构和说明的顺序,它是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目的来确定的。把握住了说明思路,才能对文章的有关材料进行准确分析。

说明文的结构从全文看一般为总分式,从段落结构看常见的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

(2)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顺序依次介绍。

(3)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试题举例:见“链接一”第2题。

解题策略:此题的解答只要抓住第③段与前后文之间的层次联系,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和引资料。一篇说明文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方法综合使用。

分析说明方法,首先要准确辨析其类别,然后根据文章或文段的说明特征分析其作用。由于采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因此只要能准确把握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就可以很容易地说清说明方法的作用。

如果一句话或一段话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时,还要注意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试题举例:见“链接二”第2题。

解题策略:这是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考查方式。结合本段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即可准确作答。

4.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赏析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说明文的语言主要体现为科学严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关注语言运用的问题,如:从词语的选择、更换、增删、调动等变化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平实的特点。笼统地说,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关系到说明内容的真实与科学。

说明文中常会使用到一些术语以及代词、特定语,对这些词语理解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因此,中考中对此类词语理解的考查也较为普遍。

试题举例:见“链接四”第3题。

解题策略: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段的说明内容和具体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切不可仅从字面理解。

5.运用文中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迁移能力已成为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亮点题型。此类题目大多属开放性试题,需要我们根据要求,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创新联想,同时对语言表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试题举例:见“链接四”第4题。

解题策略:首先读懂题干要求,本题要求写出三项内容:①列举现象,②写出办法,③拟广告语。作答时紧扣这三项内容,注意列举身边的现象,写出有针对性的办法,设计简洁明了、主题突出的广告语。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上)

议论文是通过证明或反驳,直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其目的是分析事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理服人。

-①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应正确、鲜明。文中的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事实和道理)。论据应典型、确凿。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的一部分,文章中心还包括写作目的等。

读懂议论文只需“两步”

第一步 粗读文章

(一)审题

大多数议论文的题目和论点都有关系,分析题目对于把握文章论点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题目只提出议论的问题,如《发问的精神》;有的只指出文章的议论范围,如《关于写文章》——对于这类题目的文章,在阅读时要注意找出作者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有的题目直接点明作者的看法,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这类题目的文章,要在阅读时牢牢地把握住题目去领会全文。

有的题目是寓言名字、成语或诗句,如《愚公移山》——对这类文章就要首先弄清寓言、成语、诗句本身的含义,以便阅读时正确领会文意,找出文章的论点。

还有的标题明确提出了作者要批驳的观点、如《“友邦”惊诧论》——见到这类题目,在阅读时应注意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批驳错误论点和批驳错误论据等方法,阐明自己正确的主张和见解的。

1.对标题进行语法分析,找出标题的重点。

2.估计文章议论的类型(立论、驳论)、议论的内容。

3.估计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二)理清思路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边读边概括段意,并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同时,划分层次。

4.写出简单的结构图,初步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大致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步 精读文章

精读的目的是读懂议论文,读懂的标志是:

1.准确找出文章的论点,弄清作者在文中的主张和见解。(复杂议论文有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议论文引出论点的方法因文而异。有的开门见山,开头点明论点;有的先讲故事或举事例,接着条分缕析,最后水到渠成,归纳出论点;还有的论点含而不露,全篇渗透,让读者自己去归纳;更多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这些都是找论点时可以借鉴的。

2.找出论据,弄清作者的主张和见解是靠什么站住脚,说服人的。

首先要排除议论文中的非论证部分,如说明、抒情以及号召类的内容。对于文中的叙述要分析它们是作为证明论点的材料,还是介绍背景的文字,前者要保留,它可能是事实论据,其他的排除,这样找论据就容易一些了。

其次,从留下的材料中寻找哪些是被证明的,即论点。哪些是为进行证明而写的,即论据。

最后将论据提出,并按照文章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按不同层次排列起来。

3.分析论证过程。分清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论证,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在逻辑上称为推理,如归纳推理(从结构上看由分到总),演绎推理(由总到分),归纳、演绎推理结合(由总到分再到总)。而论证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就是论证方法。在精读文章时应认真分析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议论文的论点、论据,更有助于我们感受到议论文的强大论证力量,从而加深对议论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对论证性强的语言要能体味它准确、严密及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里除了要对词语进行分析,还应注意排比、反问、反语、反复等修辞方法所起到的加强语势的作用。

在精读过程中可选重点段进行分析,其方法与对篇的阅读相同,重点可以缩小到就某一两点来仔细分析使自己确实有所得。

问题释疑一 如何概括议论文的论点

论点和论题不同,论题指议论的问题,论点则以论题为前提,对所议论的问题有所理解和认识,发现了值得议论的方面,并对此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结论。

★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以后,又设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它们或是中心论点的几个要点,组合起来就是中心论点,或者可以被当作证明中心的论据。

★论点要正确、鲜明

文章的论点首先要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反对什么,需要清楚明白。因此,论点一般用肯定的判断句来表述。

★论点位置不固定

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没有一定的规定,它可以出现在标题里,可以在引论部分,也可以出现在本论或结论部分。一般说来,论点往往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概括论点的形式和方法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的可以用文中现成的句子表述,有的却没有现成的句子,要靠读者自己去理解、归纳。

这种题型在考查形式上分为提取与归纳两种。提取是指在文章中,作者针对所论述的问题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只需学生从原文找出即可;归纳是指作者对所论问题并未直接表明观点,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准确总结。对学生而言,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考查,归纳要比直接提取有难度一些。

具体的归纳方法有下面5种:

1.明确论点的基本表述形式,根据其外在特点及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来大致确定文章中心论点。

2.结合文章论述对象,分析作者论述角度,准确找出论题(问题式论题),根据自己的回答来提取或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这种方法对于归纳文章中心论点更为行之有效,我们不妨以下面的例文加以说明: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我想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必须有数学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助手。我们掌握了数学,才能直入科学的大门。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到处用数学。我们现在学的算术、代数、几何,都是数学里最基本的部分,都应当学好。

数学的用处还不止这些。加里宁曾经说过:“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体操能使你身体健康,动作敏捷;数学能使你思想正确、敏捷。有了正确、敏捷的思想,你们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所以,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数学都能给你们很大的帮助。”

数学很难学吗?

以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里,数学勉强及格。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也不见得好。到了初中三年级,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因为我那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学习就是艰苦的劳动,只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旁的同学用一小时能解决的问题,我就准备用两个小时解决。是不是别人一小时的工作,我一定要用两个小时呢?那也不见得。由于我不断地刻苦练习,后来别人要花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我往往只要用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可见,只要不怕困难,刻苦练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分析】 本段文字的前两段是从“数学的作用”来进行论述的,而后由第三自然段“数学很难学吗?”这样一个设问句引起论述,第四段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对“是否难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不怕困难,刻苦学习,一定能学好数学”这样一个观点。很明显,整篇文章是从两个角度来论述的:一个是“数学”本身,一个是从“学者”的态度来论述,如果还采用简单的提取法来确定论点的话,肯定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3.通过论据尤其是事实论据的内容归纳来猜测论点。论据是对论点的证明,同学们有时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无法确定,但对于文章中所出现的故事性很强的事例则理解较深刻,因而,我们可以先对文中的一些事实论据进行内容概括,分析概括后的论据内容包含哪些信息要点,然后再从原文中找出与自己归纳的文字的信息要点相对应的语句。下面我们仍以具体的例文加以说明:

实现理想,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自古英雄多磨难”。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人,大都经历和战胜过许多困难和逆境、挫折和失败。他们或家境贫寒、重病缠身,或倍受压抑、残酷迫害,等等。例如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是他在贫病交加的状况下写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多岁做工,只念过三年书,23岁时全身瘫痪,但他身残志坚,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毁身败誉,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但他以历史上的圣贤为榜样,发愤著述,完成了著名的史学著作《史记》,给后人留下了我国第一“通古今之变”的通史。

【分析】 由于受到一些习惯的影响,同学们很容易认为本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很容易发现问题。以文章中的任意一个事例为例,“曹雪芹贫病交加完成了《红楼梦》”。“贫病交加”表明他身处困境,“完成《红楼梦》”表明他终有所成,这个事例中所表现出的信息要点恰恰印证了“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人,大都经历和战胜过许多困难和逆境、挫折和失败。”这句话。而且,“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话也证明了该句。由此便可以看出以第一句话为中心论点是不确切的。

4.通过对分论点的总结来分析中心论点。分论点对中心论点可以进一步阐释,所以我们通过确定分论点,然后将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就可能判断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论点往往出现在论证过程段落的段首。

5.结合文中具有总括特点的提示性字眼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问题释疑二 如何确定论据类型及归纳论据内容

这个题型实际考查学生对论据所包括的内容的判断,因而,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各种论据中所包含的不同的内容,就不难判断文章中究竟运用了哪种论据类型。事实论据中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同学们在理解事实论据时往往忽略了对一些“现象”的判断,而“现象”实际上是对一些事例的概括。另外,对于一些假设的事例或现象应注意,不能把它们当成事实论据来对待。

论据内容的归纳是一个很典型也很重要的题型,尤其是对事实论据的内容归纳。一些大篇幅的事例在议论文中的出现,无疑对论点起到了证明的作用,但针对提出的“文中运用了哪几个事实论据”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事实论据全部抄写下来,因而概括便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我们在进行事实论据内容概括时,应注意什么呢?要注意内容的概括与文章论点中的要点相对应。也就是说,文章论点包含几层意思,概括出的论据内容必须与之相对应才可以。

问题释疑三 提炼论点需注意哪些方面

1.提炼论点应注意防止片面性,论点表述要全面。

片面,就是有些论点只涉及了文章部分论据所证明的对象,而不是全文所有论据所证明的对象。如《说勤》一文,第3段首句“勤出成果”只是本段中“马克思”、“司马迁”、“歌德”、“陈景润”、“上海一个女青年”这些事例所证明的论点,因此,它只是第3段的论点,而不是全文论点。它只是用来证明全文论点“事业的精神造诣来源于勤”的分论点之一,是这一中心论点的论据。如果把某一段的论点(即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就片面了。所以提炼论点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犯这种片面性的毛病。

2.提炼论点应注意防止含糊性,论点表述要明确。

含糊性有四种表现:其一、把论题当作论点。论题只是作者要论述的问题,它没有作者具体的见解或主张。如《理想的阶梯》这只是个论题。到底什么是理想的阶梯,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只有“奋斗是理想的阶梯。”才是作者对“理想的阶梯”这一论题的见解,才能作为论点。其二,论点中有代词,指代不明,内容含糊。如《纪念白求恩》第2段中“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是作者的主张,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但“他”指代不明,又没有学习的具体内容,所以太含糊,不能作论点。结尾句“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是作者的主张也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但句中“这种”指代不明,也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明确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才是准确的论点。其三,比喻句作论点,内容欠明确。因此,一般不用比喻句作论点。其四,疑问句作论点,内容含糊。有些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或选段,往往在结论处以反问句作结,这固然就是全文或选段的论点,但不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因此,要将这样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才可作为论点。

为有材源滚滚来——记叙文材料的积累

记叙文的材料指的就是记叙文中所叙的事件。材料是一篇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切题、新颖的材料使文章耐读并使读者产生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大量批阅作文试卷时尤其显得重要;反之,陈旧、雷同的材料则使阅卷者产生倦怠、沉闷的感觉,唤不起阅读欲望,只会给评分带来负面影响。

有的同学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看见题目就发慌,感到没什么可写的,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无从下手。还有的同学片面地认为:初三的生活单调枯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没有材料,更别提挖掘材料的深意、写成好文章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感到有东西可写呢?怎样才能使作文的材料切题而新颖呢?答案是要同学们从材料的积累入手。积累材料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多角度

到了初三,同学们应该分两组梳理以往习作的材料或生活经历:

(一)写事

考场作文大部分是写事的记叙文,即便是写人,也避免不了记叙有关人物的事件。因此,事件的梳理非常重要。

● 家庭方面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来自家庭。比如:家人的聚会、旅游、钓鱼、年夜饭、农家乐等集体活动;还有家人教你学本领、帮你化解矛盾等。请看下面选材于家庭生活的一个作文片段:

年三十的下午,我走在去姥姥家的胡同里,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我在心里勾勒着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迎面走来一个人,身姿挺拔,步伐稳健,正是姥爷。“姥爷,您怎么在这儿啊,等多久了?”我疑惑地问。“没多久,没多久,我怕你走丢了。”姥爷微笑地答道。走丢?这条路我走了不下百次,怎么会丢呢?我心里暗暗好笑。

一进屋,嗬,好丰盛的一桌菜!油亮亮的酱肘子,绿油油的青菜,黄灿灿的炸虾……“姥爷,才三点饭就做好了,不都凉了?”我说。“不会不会,菜还没齐,你姥姥拿烤鸭去了。奇怪,都快两个小时了,还没回来……”姥爷有些着急了。

正说着,“呼——”一阵冷风直灌进门来,我打了个哆嗦,姥姥迈着蹒跚的步伐晃进门来。一进门,爱说爱笑的姥姥就侃上了:“嗨,卖烤鸭的小伙子昨儿说保证供应,我今儿去了一看,嚯,二十多人排着队呢!这现削现卖,我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呐……”姥爷接着说:“我说不早嘛,你还说做饭早了……”我没回答,心里却仿佛有什么异样的东西在涌动……

7点半,年夜饭终于开始,当然没有我想像中的热气腾腾。但我心里却觉得很温暖。我脑海中不断涌现这样的画面:凛冽的寒风中,一位瘦削的老人为了等到孙女,在胡同口不知站了多久;一位矮胖的老人为了孙女吃上热气腾腾的烤鸭,在全聚德门口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在并不温暖的家中,两位老人不知忙了多久,才张罗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突然理解了,这一桌凉凉的年夜饭,凝聚了外祖父母对孙女无微不至的爱啊!

● 学校方面

校园生活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因此往往在写记叙文时表现学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无可厚非。只是希望同学们尽量不要过多地涉及文化课的学习内容,因为考场作文中写学习的内容过滥。建议大家从实验课、体育课、手工课、劳技课的角度积累课堂学习的材料;从春游、秋游、参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军训生活、文体活动、十四岁生日等角度积累素材,这样材料才新颖、独到。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思考一下作者怎样处理所积累的校园生活的素材:

14岁那年,我参加了学校的哑剧班。一次元旦联欢会,我有幸参加了哑剧《庆新年》的演出,小演员的家长都被邀请到礼堂观看表演,我的母亲也同我一起去了。

那一天,观看演出的人很多,但我们这些小演员一点也不紧张,因而演出非常成功。当我和妈妈高兴地走在回家路上时,我突然问妈妈:“演出好看吗?”

“非常好。”妈妈微笑着说。“那,您知道舞台上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知道,是左边第三个,对不对?”我很惊奇,本来嘛,舞台上共有十个大头娃娃,服装、头饰都一模一样,连动作都被教练调教得如出一辙,妈妈是怎么认出我的呢?我看着妈妈,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亲切地说:“你表演时,是不是让东西扎了?演出快结束时,我看见左边第三个人微微甩了甩手,你平时被东西扎了,就是这个样子。”听了母亲的话,我心中突然萌起一种难言的感情,既有感动又有佩服……我低下头看看母亲拉住我的那只手,心想:如果有十位母亲同时伸出手,我能判断出哪只手的纹络是属于她的吗?

母亲的爱和儿女的爱的出发点、延伸线、着落面是不同的。母亲是海,而我只是一艘小小的船,永远也驶不出她的海。如果有一天,母亲突然提起你小时候不经意间做过的事,请不要惊异于她的记忆。我发现,在母亲面前,没有奇迹。因为,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母亲对儿女们深沉的爱。

● 社会方面

除了家庭和学校,同学们积累素材的角度就是社会方面了。其实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新闻经常给我们提供素材,比如:郊游、庙会、灯展、桃花节、西瓜节、竹文化节等游艺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岗、清扫白色垃圾等公益活动;图书展销会、文化一条街、街心花园见闻等文化生活……

下面是写庙会上采访皮影戏演员的片段:

皮影身上连着六根线,至少要两个人操作,一人管上半身,一人管下半身,衔接配合丝丝入扣,容不得半点差错。……路宝刚叹了一口气说:“现在皮子都涨价,一张皮几千块,可一张皮顶多做两三个皮影。一场戏光道具就要一万多元,我上哪儿找这一万多块呀!现在儿童艺术都不景气,小孩儿都被外国动画片迷上了。到庙会看场皮影要两块钱门票,好些家长就不愿意去了,拉着孩子到一边买冰棍去了。”

(二) 写人

写人也是记叙文着墨的对象。从写人的角度看,无外乎写自己、写他人、写人与人的关系。积累素材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最好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方面积累一些素材,比如琴棋书画、集邮集币等课余生活;还可以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方面积累素材,比如聪明、坚强、勇敢;“我”的故事、“我”成功了。积累描写他人的素材首先要确定对象,可以是父母、亲友、邻居、老师、同学,甚至是路遇的陌生人,将这些人的爱好、特长、性格作为素材积累的内容。积累人与人方面的素材并不需要另起炉灶,以上所有的人、事方面的素材一般都发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邻里之间,所以可以不必专门搜集,只要在写作时注意表述的角度就没有问题。

请看下面写人的例文:

说起奶奶,她最大的特点要数热爱劳动了。平时在家没事的时候,她总是喜欢拿起抹布,这儿擦擦,那儿抹抹,干起活儿来又快又利索。父母和爷爷没少劝她,让她好好享清福,可她却只当耳旁风,依旧乐此不疲。

每到周末,父亲都会把爷爷奶奶接到家中来,让家人团聚。每当这时,奶奶总是在家里四处看看,检查一下脏乱情况,然后准备开始“干活”。只见她的身影从厨房、客厅忙到卧室、卫生间,洗碗、扫地、拖地一项也不落。我看着豆大的汗珠从奶奶的脸上淌下来,滴落在地板上,不禁问道:“奶奶,您干这么多活儿,不累吗?”奶奶擦擦汗,慈祥地看着我,说:“有啥累的?这个‘猪圈’总得有人归整吧!而且你看我现在,没啥大病,还不都是因为劳动?劳动锻炼身体啊!”嘿!奶奶把劳动当作乐事了,令我这个“懒人”十分佩服。

老家要装修新房子了,爷爷奶奶回到老家,去照管新房子。家里明明请了施工队,可奶奶还是坐不住,成天“监督”这施工队,时不时帮着打打下手。她三天两头地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施工进程,并骄傲地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天,奶奶完成了一项“壮举”。爷爷打电话对我说:“今天你奶奶可厉害了!她看负责粉刷的师傅不见了,就自己架着梯子爬到上面,把半个房顶给刷了!我们都吓坏了,可她跟没事人儿似的,还觉得自己身手敏捷呢!”我想像着当时的画面,不禁哈哈大笑。

劳动给奶奶带来了快乐,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好,而这样健康向上的奶奶也给我们家带来不少欢乐。

二、专业化

除了从多角度积累素材外,还要特别注意“专业化”的要求。所谓“专业化”,指的是对素材要有类似内行人的知识,以便在文章中细致入微地描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同样记叙过年生活,南方与北方有明显不同,春节与元宵节也不同;同样写旅游,大连的海边与青岛八大关不同,颐和园与故宫也不同;同样写养花,养君子兰与养水仙绝对不同;若写摄影方面的爱好,就应该积累光圈、角度、距离等拍摄知识;若写集邮,就应该明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的不同……总之,应该深入了解素材包含的知识。

梳理升入初中以来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例并分类归纳,这一点对初三学生来讲很有必要。许多被遗忘的事情中有不少是好的写作题材,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素材的积累并不难。

取舍之间的窍门

记叙文材料的选择

根据多角度和专业化的要求,同学们可能已经积累了不少记叙文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不是“万能”的。因此,面对不同的题目,我们需要对材料作出选择。下面我们以一道作文题为例,谈谈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家庭生活,以“家事写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从命题的提示语来看,选材的难度较大:一是因为能达到“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的材料才是最佳的,二是因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家庭生活”来选材,同学们易局限于家庭中发生的事,地点过窄。其实,命题并未要求地点,而是“家庭生活”即可。同学们应该能够从提示语中判断:命题者限制了什么,没限制什么,才能游刃有余地写作。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