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蒲柳人家》探究式学习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9 04:40:36

【设计思考】

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蒲柳人家》探究式学习设计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认为探究性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②我在授教《蒲柳人家》时就设计了以学生“探究性阅读”为主的探究式学习。

《蒲柳人家》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小说表现的是京东北运河畔一个普通农家的生活故事。在学生课前所做的预习评价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是喜爱这篇文章的:

A生:小说人物个性鲜明,一丈青大娘的泼辣能干、何大学问的仗义疏财、小何满子的聪慧灵秀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生:“一丈青”大娘打纤夫一段很有趣。一个老太太看到纤夫们赤身露体,大为光火,用柳条把他们打成落水狗,堂堂男子汉只好向老大娘拼命求饶,谁看了都会觉得可笑。

C生:文中使用的白描手法很不错,短短几句,便可以勾勒出一个传神的形象来。比如第17段中的“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就把何大学问高大威武、气度非凡的形象表现出来了。

D生:文章没有华丽的篇章,没有花哨的语言,有的只是如泥土般朴实又饱满的字眼,字里行间,有种田野诗的味道。

但是,当我走进省内大型的书店(浙江省新华书店)想购买刘绍棠先生的相关书籍时,却发现书架上只有一本英汉对照的《刘绍棠小说选》,在随后走访的大大小小的十数家的书店里也只艰难地发现了《刘绍棠全传》,更多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架上没有书,库存为0!书店负责人冷静到告诉我,关于刘先生的书已经多年未重版了。为什么学生喜爱的作品难觅踪影?为什么当代文坛著名乡土作家的作品不再重版?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深思,同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刘绍棠先生的创作及评价、乡土文学及其生存现状、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和出版业的尴尬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决定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

【设计过程】

一、探究主题

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

二、探究式学习步骤

1、师生对话,提出困惑:

师:同学们,《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发表于1980年的代表作,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从教材P29的注释①中我们了解到《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本文节选的是前两节,写到第35小节为止,你们想知道 “这颗救命星”究竟是谁么?

生:想,很想知道。

师:但是,如果大家想去书店找《蒲柳人家》全文的话,恐怕没那么容易啦。

生:为什么?不是很简单的吗?查一下刘绍棠先生的书,不就可以了吗?

师:起先我想的也和大家一样,但是事实告诉我在浙江省内的书店书架上已很少有刘先生的书籍了。

生:为什么?为什么?(一脸疑惑和迷茫)

师:什么书不再版?

生:销量底的没有效益的书(若有所思)……

师:同学们,只有“一本”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正是我想交给大家去探究的问题──“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今天的课只是一个引子,我希望大家组建成探究式学习小组,围绕“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的主题来选择一个子题,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③阅读刘绍棠先生的作品及相关评价,了解乡土文学及其生存现状,当然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去把握“当下”对刘绍棠先生作品和乡土文学作品的社会关注度。最后请每个小组结合阅读和调查,分析写出探究结果。两周以后,我等着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

2、成立探究小组,制订探究计划:

本班一共有46位同学,在征求同学建议后,成立了5个研究小组。要求一周之内上交探究计划和小组分工。探究子题有:

第一小组:刘绍棠作品评价和社会关注度

第二小组:乡土文学及其社会关注度

第三小组:“乡土文学”为何没落?

第四小组: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和出版业的尴尬

第五小组:呼唤乡土归来

3、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结合此次《蒲柳人家》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以下书籍和文章阅读:

⑴ 《刘绍棠全传》(郑恩波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6月)

⑵ 《刘绍棠小说选》(刘绍棠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⑶ 《大运河与刘绍棠》(作者:张鸿声 田昊然)

4、汇报探究成果:

序号 探究主题 主要观点陈述 参考书目及相关

资料 1 刘绍棠作品评价和社会关注度。 1、刘绍棠的小说作品独成一派,描绘了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

2、刘绍棠作品语言特色鲜明,文笔优美而清新,意境淡雅而适远,景物描写尤胜,仿佛一首首田园牧歌。歌颂的人情美主要体现在中国民间道德的善良和情义方面。

3、刘绍棠先生40年如一日的勤勉创作态度令人景仰。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他都绝不沉沦。

4、 但是当下读者对刘绍棠作品的关注度比较低。在杭州闹市街头对100位路人所作的社会调查中发现,有67人表示他们不知道有刘绍棠此人,20人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对他没有了解,只有仅仅13人可以说出他一部以上的作品。再例如在网上“白鹿书院”刘绍棠的作品及留言区许多作品的留言次数只有一次或两次,有的无。 1、《大运河与刘绍棠》(作者:张鸿声 田昊然)

乡土文学及其社会关注度。

1、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先生曾经把具有乡土气息、怀乡情调的农村题材,称为乡土文学。刘绍棠先生在《二三事》中说:“土气的作品,我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民的历史和时代的命运。”

2、但是当下读者对乡土作品的关注度比较低。在杭州闹市街头对100位路人所作的社会调查中发现,对“乡土文学”很在行的只有1人,大致了解的有8人,了解不多的有8人,几乎不了解的人却多达83人。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2、《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作者:鲁迅)

3、《刘绍棠全传》(郑恩波著) 3 “乡土文学”为何没落? 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文化成为绝对的文化主导,乡土文学被边缘化。

2、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乡土。村庄已然“空心”。缺乏乡土生活体验的现代人很少能与乡土文学产生共鸣。

3、越来越多的人赶潮流,沉迷于“幽默短信、时尚杂志、网络爱情”等快餐文学,浮躁的内心习惯了华丽的消遣,已无心去聆听那自然发展的足音了。

4、当下的媒体较少宣传乡土文学作品,致使乡土作品越来越被人冷淡。

5、近些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真正关注农村、熟悉农村的作家,却没有多少了。

6、乡土文学有三大败笔:应景、记录、妖魔化。 1、《新乡土文学:文学离今日乡土有多远?》(作者:田志凌 孙骁骥)

2、《城中村: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作者:柳冬妩)

3、《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呼唤更多的乡土作家》(作者:滕军伟 吴琼 原碧霞)

4、《中国乡土文学有三大败笔》(《南方日报》独家专访刘醒龙) 4 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和出版业的尴尬。

1、现代人更愿意阅读消费型的图书,而对培养人的世界观、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型图书比较冷淡。

2、在杭州闹市街头对100位路人所作的社会调查中发现,喜欢阅读乡土作家作品的人数竟然为0。

3、一些曾经很有声望的出版社满足于以教材教辅和生活类图书赢利,抓次放主,缺少亮点。

4、出版社迎合读者的阅读喜好来出版书籍,致使许多好书也遭到冷遇甚至冷冻。 1、《两类出版 两种阅读》(作者:梁衡)

2、《拿什么拯救中国出版业?》(作者:曹滢) 5

呼唤乡土作品归来。

1、“乡土”就像生父生母,乡土是寄予了人类最原始情感的地方,我们需要回归自然,需要去寻找发展的足迹。

2、乡土作品在当前高速运转的城市化进程下,在全社会追求科学、和谐发展的背景下,无疑具有历史的纵深意义和价值。

3、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掀起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作家们应走出城堡,走向田野,去写新时代的“三里湾”和“李家庄”,写中国农民的心灵轨迹。 1、《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呼唤更多的乡土作家》(作者:滕军伟 吴琼 原碧霞)

2、《中国乡土文学有三大败笔》(《南方日报》独家专访刘醒龙)

【教学反思】

教育学博士上官子木说“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④。探究式学习符合当前国际教育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的改革趋势。此次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正是遵从“面向未来社会”⑤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综合能力。

从整个探究式学习的步骤看来,此项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究性阅读的热情,他们不光能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籍和相关文章,而且能进入图书馆、网络等寻找研究“子题”所需的大量资料,在长时间的阅读中发现“独立”的观点,加以整理归类。与此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实践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勇敢实践:寻找资料、设计调查表、上街调查、数据分析、总结成果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任务在于:使他们(学生)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味的劳动。”⑥正是在课前发现了“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的问题,才有此“探究式学习设计”,并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和征服的愿望。而“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⑦相信,这次探究之旅会成为学生探索的新中国,相信我和学生还将在这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⑧的课程中收获更多。

────────

【参考书目】

①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任长松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29页

②③⑤ 《“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选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62页

④ 《教育的国际视野》上官子木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⑥⑦ 《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习法》选自《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 第237、239页

⑧ 《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 多尔著 王红宇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