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4-04-26 06:22:27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这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一、说唱儿歌,快乐导入

投影展示: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生说唱)

师:这首明快的儿歌或许唤起了我们对端午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端午的鸭蛋》。(生齐读标题,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还是老习惯,看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同位互相交流预习心得。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上来写一写。

生:端午的七种风俗(1段);家乡的咸鸭蛋和双黄鸭蛋(2—3段);如何吃、如何玩端午的鸭蛋(4—6段)。

师:有什么疑义吗?

生:虽然很全面,但可以更简洁一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这样无论是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更工整了。好,我们一起随作者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屏幕显示:

这篇开篇叙述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这几种风俗有详有略,有先有后,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

生1: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风乡情,作者一笔一笔娓娓道来。可是,在用墨的多少上,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2:前五种风俗是略写,后两种风俗是略写。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生3:前五种风俗是和外地一样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别处没有的,略显偏爱,着墨较多。

师:恋乡之情显而易见。但这“特有的”也有先有后,为什么要把“十二红”放在最后呢?

生4:因为文章写的是鸭蛋,而十二红中有一道菜就是鸭蛋,这样能和下面内容很自然地连结在一起。

师:像小河流水一样,文章自然流畅地过渡到下文。

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屏幕显示:

家乡端午的各种风俗。

师:家乡的端午有如此多姿多彩的风俗,作者为什么单挑小小的鸭蛋大写特写呢?这小小的鸭蛋究竟魅力何在呢?我们来细读文章第二部分。

屏幕显示:

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

师:你可以把同伴当成是观众,适当结合文中语言,大胆地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争相发言)

生1:我们准备了一组影像资料:“一片一片水波鳞鳞的池塘,游着一群一群的大麻鸭,下了一筐一筐的双黄鸭蛋,腌了一坛子一坛子蛋,一车一车地往外运。”用壮观的景象把大家的眼球给震住。(掌声)

师:视觉上特有冲击力,你想用这些告诉大家什么?

生1:鸭蛋是我们家乡的招牌,畅销全国。

师: 好,声名远播!

生2:清代袁枚是位著名诗人,他有一篇《腌蛋》是这样写的:“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瑞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会深情朗读此段,广而告之,我们的鸭蛋从古代就特招人喜爱,绝对老字号。

师: 引用古代大作家的文章,有什么作用?

生2:让大家更信服、佩服!

师(点头):三百年的老品牌了,历史可谓悠久。

生3:我和同位来说唱一段。(唱调为《掀起你的盖头来》)

甲唱:我这有两盘咸鸭蛋,我来请你看一看,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白色儿的。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通红通红的。

甲唱:还是这两盘咸鸭蛋呀,我来请你尝一尝,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发干,发粉,如嚼石灰,难吃!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质细,油多,蛋白柔嫩,好吃!

甲说:这色彩鲜艳、味道鲜美、与众不同的就是我们——高邮双黄咸鸭蛋。

(两生形神兼备)

(生热烈鼓掌)

师(赞赏地):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同学们,他俩用的什么法?

生(众):对比法。

师:在作者的盛赞下,这小小的鸭蛋已俨然成为蛋中之——

生(抢答):蛋、王、冠、极品、佳品、至尊、无敌……

(生七嘴八舌,兴致盎然)

师:同学们能入情入文,身临其境,很精彩。小小的鸭蛋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很骄傲,很自豪。

生2:对家乡的热爱、思念。

师:对,作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文中半是家乡水。”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浓墨重彩,因为它寄寓了作者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情。

(板书:乡情)

师:说到对家乡的思念,最难忘要数童年的回忆了。同学们来看第三部分。

屏幕显示:

端午的鸭蛋,在儿时的记忆中有哪些好玩之处?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丰富的联想,小组成员共合作,情景再现这一段难忘的生活场景。

师:好,孩子们,开始吧!(小组成员兴致盎然)

生1:我们兄弟姐妹共四人,我们邀请老师做我们的煮蛋妈妈。

妹:姐,这些彩色丝线真漂亮,给我打个鸭蛋络子吧?

弟、哥:我也要,我也要。

姐:好、好。

妈:孩子们,鸭蛋煮好喽,快来哟!

哥:走,挑蛋去。

弟: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

哥:有,学问可大哩!一要挑颜色,淡青壳的比白壳的好吃。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看,这个样子蠢,像你!这个样子秀气,像小妹!

弟:哥哥真坏!

姐:给,络子做好了,把它挂在衣襟的纽扣上。

弟:姐,你的手真巧。

妹:一蹦一跳,真好玩啊,像小白兔一样。

弟:哥,我饿。

哥:吃蛋,这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也可以吃,可好吃了!

姐:哎,小妹,小心点,别把蛋壳碰破了,轻轻敲去空头,蛋黄蛋白吃光了,咱们用清水洗净了,晚上捉来萤火虫,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萤火虫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合:哇,好美啊!

(师生热烈鼓掌)

师:哇,好精彩啊!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对这段文字有如此高的兴致呢?

生2:因为充满了童年的快乐!

生3:很可爱,又富有童趣!

(板书:童趣)

四、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师:小小的鸭蛋吃起来有滋有味,玩起来有模有样,汪老先生说起来津津乐道,我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喜爱的句子。来,细细地找一找,静静地想一想,美美地读一读。

屏幕显示: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品味,并谈谈你的感受和理由。

生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里引用了诗句,显得很生动,有文学色彩。

师:不仅有古诗,还有古文呢!

生2:引用袁枚的《腌蛋》。

师:这样,就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书卷气,充满了典雅之美。(板书: 典雅之美)

生3:“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白嘴”应该是高邮的方言吧。不管走到哪里,都记得家乡的语言,表明对家乡很眷恋。

师:不变的乡音,令人倍感亲切。

(板书:方言之美)

生4:“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从这句话看汪曾祺很坦率。

师:这样坦率的句子还有吗?(板书:坦率之美)

生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说起话来像孩子天真,爱憎分明!

生6:我喜欢文章里面很多的短句,短短的句子,读起来特别轻松舒服。

师:举个例子。

生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这样短短的感叹句呀,问句呀,文中出现了好多,大家能不能细心的多找几处。(生勾画,师巡视)

师:同学们把你们勾画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板书:短句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继续我们的欣赏之旅。

生1:我尤其、特别、非常喜欢这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看到这句,我就很想吃到高邮鸭蛋。

师(笑):流出的不仅是红油,还有我们的口水。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扎”是动作,“吱”是声音。这句话也很短,但是让我们很想动手自己试一试。

师(点头):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生3: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中的一个字“吱”,很好玩。

师:所谓“一字传神”啊!大家都喜欢吗?

生(众):是——。

师:那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吧。

生1:“吱——”

生2:“吱——”

师:还有抑扬顿挫之感啊!

师:要注意:“一……就……”突出了红油之多,也要重读。我们齐读一遍。(声情并茂)

师:短短小小的句子,同学们读得饶有趣味。如话家常般的语言让我们感觉轻松亲切。这就是平淡中的味道。(板书:凡人小事品自高,淡笔浓情意从容)

五、读文知人,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小小的鸭蛋,朴素的话语,短短的句子,却带给我们暖暖的感觉。我们来近距离地认识这位带给我们快乐、令我们敬慕的美食家,美文家。

屏幕显示:

他的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 ……他帮助人们发现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温和、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从这位睿智温和的长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生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美好。

生2: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人。

生3:不管活到多老,只要有一颗童心,就会快乐。

六、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师:在我们今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每逢五月五过端午时,在不经意间,或许你会想起汪老先生的这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对各种洋节很感兴趣,却对于我们传统节日不是很了解,而且缺少感情。这位亲切的老人用一颗赤诚的心教会我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更要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民族共同的声音。最后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倾听有志之士的呼唤。

(屏幕显示)

齐读:

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

我们至少要知道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一枚小小的绿壳鸭蛋

它既是汪老先生“常绿的童心”

也是我们民族“常绿的童心”

更应该是长驻我们心底的“常绿的童心”。

以上内容来自字典语文网。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