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9 22:59:47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4篇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书所见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阅读练习一: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句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简析诗歌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3分。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各1分,意合即可。]

  (2)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从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

  [4分。思想情感2分,结合后两句诗句分析2分。]

  (3)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4)反衬。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5)四两句写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孩子的欢乐与诗人的悲愁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结构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

  阅读练习二: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3)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3)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深。

  阅读练习三:

  【阅读理解及答案】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用送字和动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

  (3)诗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

  阅读练习四: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诗的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送是送来的意思,将梧叶拟人化了(或化虚为实,将寒声、风声具象化)(1分)生动了描绘了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秋景图,(1分)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

  (2)对比、反衬(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乐愉快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1分),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注]①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2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①促织:蟋蟀。 挑促织:捉蟋蟀。 ②篱落:篱笆。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客情。

  _________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_。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我知道《 》一诗也是他的作品。

  3.说说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 ]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参考答案:?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南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3.萧萧:风声。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篱落:篱笆。

  (意思对即可)

  4.BC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3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

  1.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寒冷赠送菊花石径斜阳盖君子橙子

  二、1.挑桃挑桃。2.残残浅浅

  三、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四、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

  1.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

  2.宋叶绍翁自己的家乡

  3.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

  (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