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马说》疑难解析
 更新时间:2024-04-28 08:00:00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马说》疑难解析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4.(2)选择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4、文章是怎样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明中心的?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有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5、对文章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思想感情是文章之“气”的内在因素,它决定了文章的气势。一篇具有气势的文章,无论是浩荡或委婉的气势,总是伴随着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的。在《马说》中我们可体味到作者浓烈的激情,从“祗辱于”“骈死于”这些词语中能反映出作者对名马的同情和怜悯,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句子中又有着为马鸣不平之愤,还有一种无奈委屈的怅然之情,三“难”三“愤”实际上也是作者在议论中的情感流露,总之,充溢全文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潮水一般,它和文章的哲理交融一体,使得文章充满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于全文无一句讲到人才,但是我们掩卷思定又感到作者无不在讲人才,这一艺术效果正是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之所致,但是,这种艺术手法,又总是受到作者创作思想的制约。韩愈十分强调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文以载道”的见解,其本意指宣传文章在表现传统的儒学一家之道。但在本文中却突破了传统的儒家之道。整个来说,道是“内容”,文是“形式”,反映在《马说》中,既有作者个人的怀才不遇,又有封建社会一代知识分子压抑、不满的情绪;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压制扼杀人才的恶行,又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社会根源。由此我们认为“文以载道”之“道”不仅仅指思想内容,同时又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性格气质。在《马说》中,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压抑中奋起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