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关于龙抬头的习俗谚语
 更新时间:2024-04-27 18:49:24

导语: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下面是字典语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龙抬头的习俗谚语

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

1、龙斗鱼损。

2、龙行熟路。

3、一渊不两蛟。

4、蚯蚓成不了龙。

5、二月二,龙抬头。

6、龙肝凤胆拢歹医。

7、龙多旱,人多乱。

8、云从龙,风从虎。

9、独龙难斗两头蛇。

10、一龙阻住于江水。

11、龙与蛇师为亲家。

12、龙血入地为琥珀。

13、龙游苍海虎归山。

14、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15、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16、龙斗虎争,苦了小獐。

17、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18、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19、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20、龙下三泷,舟楫莫当。

21、虎啸风生,龙腾云起。

22、龙行一步,草木皆舂。

23、龙行一步,鳖爬十年。

24、龙虎相斗,鱼龟遭殃。

25、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26、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27、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28、在家似龙,出外似鼠。

29、积水成渊,蛟龙兴焉。

30、龙游凤舞,岁乐民喜。

31、批龙鳞易,捋虎须难。

32、龙下三泷,舟楫莫当。

33、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34、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35、龙一条胜过蚯蚓一畚箕。

36、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37、龙下频主旱,多龙多旱。

38、鲁鱼跳龙门,身价百倍。

39、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40、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二月二龙抬头的介绍:

二月二,龙抬头气象谚语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广大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春节刚过,田间农事活动即将展开,故“二月二”又称“春农节”、“农头节”。农谚曰:“二月二,农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依据气候规律,“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间认为,龙系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却认为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明朝《宛署杂记》曰:“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载:“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

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这里不妨说一例。相传,武则天费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龙王三年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逐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龙王降雨之恩,天天对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二将龙王释放,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农人。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正如农谚所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

实际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与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百虫萌动,易传疾病,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明代沈榜《宛属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步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撒灰十分讲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从家门口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畜平安;从临街大门口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镇门避灾;将草木灰呈龙蛇状撒于墙角,以招福祥避虫害。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因此,从广义上讲,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才算真正结束。比如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不仅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因为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习俗,即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不同,过节的风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不仅寄托了人们的生存理想,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与此同时,每逢二月二老洞会起会之日,也就是村村社社送香火赛锣鼓之时。其实,各村各社送香火是主体活动,赛锣鼓是陪衬凑乐。然而在实际活动中,赛锣鼓却喧宾夺主地成了送香火的主要活动内容。每年二月二庙会之前,灞河两岸的锣鼓队就叮叮咚咚地敲起来,练起来。一直练到农历二月初二。到了这一天,灞河南岸的送香火队来了、灞河北岸的送香火队也来了。从早晨十点到下午两点左右,山上的,山下的送香火队伍一绺一串儿地朝着药王山簇拥而来。送香火队伍前边,有人抬着香蜡纸表,各样祭品。祭品后边,又有几人手持铁筒铳子,一路上“嗵、嗵、嗵”轰响,震得满山满岭颤动起来。再后边,几十面三角社旗,迎风招展。社旗后面,就是铿铿锵锵的锣鼓队,一路海敲海擂而来。

药王殿大院,实际是村村社社赛锣鼓的大赛场。赛锣鼓时,或一方敲罢一方又敲,或两家兵对兵,将对将地海敲起来。每逢赛锣鼓,药王殿上上下下,总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笔者一生经见到的最精彩的赛锣鼓,要数狄寨乡牛角尖的苏家伙。那年二月二老洞会,牛角尖村的锣鼓队进了药王大殿大院,几十名队员头裹蓝布扎巾,身穿蓝布宽腿裤,脚登青面白底大皂鞋,整齐划一,精神抖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小鼓手,看上去不过十岁左右。你看他,头戴红缨小帽,身穿蓝布开衩,脚登一双虎头鞋、浑身上下透出一股灵气。他敲起鼓来,两根系着红绸的鼓捶,上下飞舞,左右翻腾,有时如红燕展翅,有时如彩蝶对舞,一会儿敲得那么激越,一会儿敲得那么悠闲。从头至尾,铿铿锵锵,错落有致,一曲儿《乱八仙》敲罢,又来一曲《十样景》,一时间,喝彩声、口哨声把个赛锣鼓活动一下子推向高潮。接踵而来的踩高跷,抬芯子与唱大戏,又把老洞会推向第二个、第三个高潮。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