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指导
 更新时间:2024-04-27 04:50:59

内容预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指导

四 给我的孩子们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儿童是这世间最美好的群体,然而,受长达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大都信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孩子严厉有加,慈爱不足。对儿童的世界给予关注并且去盛赞儿童的成人则更少,至少在丰子恺生活的年代里是这样。所以,丰子恺对他的孩子的爱,尤其是在《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爱就让人感受极深。

这篇文章是他的画集的序,丰子恺一改“序”的风格。不是简单介绍自己的作品,而是借此时机表达对孩子的爱。一是因为孩子就是他画中的主角,二是因为出于爱,他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以和孩子在一起,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所以在文章中他写道:“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做‘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惭愧我为什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在作者的眼中只有孩子的生活才是“真生活”,相比之下大人们都要惭愧。这种评价足见他对孩子的爱有多深,孩子在他的眼中不但需要爱护,甚至需要敬佩。因为,成人做不到他们的至真至纯。所以,他用了漫画和随笔两种他最擅长的方式记录他所热爱的孩子的生活。他曾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所以,他在《子恺漫画》的序里,又不自觉地用这样的笔墨盛赞他的孩子们了。孩子的率真、自然、热情,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作者,使得作者由衷地赞美:“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于是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叙述了孩子一件一件充满童真的趣事,“瞻瞻的脚踏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学爸爸裁纸”等等,所有的孩子的创造作者都认为是人间“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是让艺术家、创作家惭愧的艺术创作。对孩子的一切给予这样高的评价,不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怎么能做到?!然而,作者要表达的还不只是对孩子的爱,还有一丝担忧、一点悲哀。那就是再美好的事物也总有消逝的一天,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这纯真和美好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消失。所以,作者说:“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儿童世界的美好不过是“‘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他用这种遗憾表达了对儿童的热爱、赞美,同时也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虚伪,欺诈,弱肉强食。拥有这样一份爱心的人,才会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丰子恺也正是用这样一颗大爱之心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身边的朋友,也热爱天下的劳动者,所以才会有群众所喜爱的一集又一集“子恺漫画”的诞生。

二、问题探究

1.第二人称的使用。

文章以第二人称的笔法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你们”的字样,犹如同自己的孩子对话,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幅父子交流的图画,慈父对着爱子们喃喃细语。文章中作者常常揣测孩子的心理,如“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煞风景而野蛮’吧”,“那时候 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只有第二人称才便于写这种猜测,因为这是问孩子们的,也是这位富有爱心的父亲的一种自责。他是要让直面这篇文章的孩子了解他的内心感受,所以用第二人称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的表述方式。

2.对“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的理解。

孩子无所不能,孩子无所不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人所不及的,他们不懂得人世的复杂,所以没有任何的顾虑和顾及,想成人所不敢想,做成人所不敢做。所以作者羡慕地说“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

3.对“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的理解。

生活中大人常常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做不理解孩子的事情。然而,孩子们虽然常常用哭声以示反抗,但是,他们坦坦荡荡的心胸里,从不会将这些不愉快装上。所以,作者说“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因为那样孩子们肯定还未长大。长大成人的孩子往往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当他们真的理解了父母,就意味着童真不在了,就意味着无所顾忌的生活再不会有了,这对作者这位热爱儿童的人来说是“悲哀”的。

4.“蜘蛛网落花”的由来。

“蜘蛛网落花”出自南宋词人高观国的《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南宋] 高观国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心句。

5.关于“自鸣钟”。

自鸣钟,机械时钟。因能自动报时,故名。公元1580年(明朝),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将自鸣钟带入中国。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说:“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想一想,作者究竟“憧憬”什么,又为什么会“悲哀”?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这样的语句 就是关涉到文章主题的重要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是作者主要心境的写照,也可以说是写此文的重要目的。所以,弄懂这些语句很重要。

作者憧憬孩子们的生活,憧憬孩子们大胆的追求,勇敢的创造,憧憬孩子们超凡的想象力,憧憬孩子待人待事的纯真。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何等的“真率,自然,与热情”。然而,孩子们总要长大,成人的世故、虚伪、矫情,势必会影响和同化纯真的孩子们,这正是作者所不愿看到的,所以,作者一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这世俗的社会会吞噬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天性,他就心生“悲哀”了。

二、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画册《子恺画集》所作的序。课文中有的插图,正是作者写到的情景,请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经历,谈一谈你对这几幅画的理解。也可以自画几幅能表现儿童情趣和创造力的图画,再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能否看懂一幅漫画,恰恰能说明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绘画从生活中来又生动地反映生活。看了丰子恺的漫画是不是也能引起你的共鸣呢?这道题可以谈对丰子恺画的理解,也可以从丰子恺的画看自己有趣的童年生活,如果你能自己画出来,那就更好了。说明丰子恺无论从画到文对你都有影响。

给大家提供一段丰子恺的女儿丰陈宝为《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幅漫画做的说明,仅供参考。

有一天,早上蒙蒙 醒过来,似乎得了灵感,童年时代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就好像是昨天的事:妈妈为 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就要来破坏我的“杰作”了 ,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

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了爸爸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生动的散文。它是丰子恺对孩子的爱的集中体现。所以,教授本课,引导孩子体会一位慈父的爱应该是重点。文章叙写孩子的趣事,表达对孩子的爱、赞美,以及担忧孩子的未来,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是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重点领会的。所以这篇文章的讲解应该侧重在这样几点:

1.文章怎样表达出一位慈父对孩子的爱,哪些事例、哪些语句透着这份爱?(这一点可让学生自己去谈,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讲解。)

2.文章中有一些难解的句子,它们是揭示主题的关键,可以把这些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等等。

3.作者采用的 第二人称的写法值得体会。

4.为什么本篇序文不像一般的序文,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一点介绍,而是写了自己的一群孩子?这正是体会丰子恺绘画与文学中浓浓的儿童情结的关键。这一点,可以结合丰子恺生活的时代以及他对佛学的信仰讲。

5.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体会丰子恺的画与文。

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文笔浅显生动,对普及西洋音乐知识起到了启蒙作用。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抗战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二、关于“缘缘堂”

1927年,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遵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拈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写“缘缘堂”横额(见《告缘缘堂在天之灵》)。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三、关于《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

丰子恺的散文,从一开始就已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其片段,以自己的所感,用最朴质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

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丰子恺的作品构思十分巧妙。

丰子恺20年代的散文,大都收集在1931年出版的《缘缘堂随笔》里。这是他第一个散文集子,由于不断地接触社会,体察民间疾苦,促使他这时期的作品内容不断充实, 充分体现了他那为人生的艺术创作宗旨;他的创作的艺术风格也不断臻于完善,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应有的声誉。虽然某些作品中宗教、悲观、悠闲的情调仍不免存在,但比较起20年代的创作则明显地进步了。

四、《给我的孩子们》赏析

因为爱,所以美——性灵文学的独特审美

——读丰子恺先生《给我的孩子们》

淼 邈

我一直都觉得“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是有着广泛含义的,有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文学家眼中的风花雪月各个都有独特的美,正譬如情人眼中的彼此,全是王子和公主之类,所谓“沉鱼落雁”、“倾国倾城”都是有情郎因为爱而发出的美的赞叹!郁达夫先生说,丰子恺先生文章的“风致”在于“细腻深沉”,便有此意——爱得深沉,所以写得细腻,因而种种琐碎零星的片段情景,处处皆显出温情脉脉的美。

读罢《给我的孩子们》,眼里居然就有些湿润,孩提种种在那个瞬间汹涌而来,毫无防备之下自然手足无措,乃至夜半时分,久久不能合卷。一个父亲赤裸裸的心灵和贯穿生命始终的爱就这样袒露在字里行间,骨肉之情性灵之美跃然纸上。

瞻瞻的真诚的哭,阿宝的得意的笑,乃至软软执拗的顽皮,在父亲的眼中,都是“真切”、“真率”、“自然”、“热情”,都是“彻底地真实而纯洁”,儿女们的“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小家伙们都是“不受大自然支配,不受人类社会束缚的创造者”,于是乎子恺先生在回忆之中惊叹:“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你们的世界是何等广大”!“爸爸何等不明”!“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

自古以来,文章的好恶都不在字句的精美,而在情理的透彻深沉。我始终觉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远不如“文章本天成,妙 手偶得之”,“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是因为“二句”之中,字字都是这三年苦思冥想的岁月,所以动人肺腑。俗话说“百姓心中有杆秤”,其实是读者心中有天平,文章的轻重全在于情感力量的共鸣,好文章都深埋在人人心底,好作家不过是个慧眼独具的“挖掘者”罢了。要修炼成这独具“慧眼”的不二法门便是爱。人生于世,最终是要走向消弭的,因为短暂所以恐惧,所以眷恋,这种对时光、对世界、

对回忆、对亲朋挚友乃至羁旅行人的眷恋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意——原始的爱。

所以史铁生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地想念它,我会怎样地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生命只为爱而存在,而文学只为诠释生命而存在,所以文学之美,皆由爱而生。千百年来的经典诗词无不如此:“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情人的缠绵,夫妻的恩爱,母子深情,家国爱恨,全在这一杆抒情写意的笔下。

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刻画者,所仗的便是文学家由心中爱恶所生的独特眼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往往在常人视而不见之处发现美的光华。朱佩弦先生的荷塘月色于他之前也曾沐浴过他人罢?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一般人怕是不愿意屈就的;至于浙东的荠菜和鼠曲草不用说只是寻常人家灶头的小食而已,若没有这三位先生的眼光,我们便也见之不识了。

文字的玄妙与动人,便在于生命中奔流不息的爱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不是地

坛沧桑了数百年在等待着谁,而是我们的性灵在生命的沧桑之中遇见了她。

(《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名篇赏析》)

五、《缘缘堂随笔》的影响

《缘缘堂随笔》在日本(节选)

李兆忠

无独有偶,就在丰子恺将竹久梦 二介绍到中国若干年之后,他的《缘缘堂随笔》也以类似的方式传播到了日本。

翻译介绍《缘缘堂随笔》的,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译者的话》中,他这样写道:“我觉得,著作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率真,对于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这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中,有鹤立鸡群之感。”

由这段话,人们不难联想起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和种种佳话,联想起古代的日本人对白居易、陶渊明、王维、梁楷、牧溪等中国的诗人、画家的崇拜和向往。作为一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汉学家,吉川对丰子恺的推崇,显然是着眼于中国传统文人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丰子恺俨然就是陶渊明、王维的现代传人。这样的定位,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严峻的背景下,会让人感到尴尬,并且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然而,说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却是一点不假。

如果说,东瀛汉学家的价值天平中难免带有“中国情结”的话,那么,以“唯美”著称、不遗余力追求传统“日本美”的谷崎润一郎对丰子恺的推崇,更能说明问题。当时,谷崎已是日本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作家如此器重,就显得很不一般。在专为《缘缘堂随笔》撰写的评论里,作者这样写道:“仅仅读了一本一百七十页的小册子,著作的可爱的气禀与才能,已可窥见……

这本随笔可以说是艺术家的著作。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六、丰子恺画之印象

《丰子恺漫画选》序

叶圣陶

推算起来大概是一九二五年的秋天,那时候子恺在立达学园教西洋绘画,住在江湾。那一天振铎和愈之拉我到他家里去看他新画的画。

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这是个相当简陋而又非常丰富的个人画展。

有许多幅,画题是一句诗或者一句词,像《卧看牵牛织女星》《翠拂行人首》《无言独上西楼》等等。有两幅,我至今还如在眼前。一幅是《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画面上有梧桐,有站在树下的人,耐人寻味的是斜拖在地上的长长的影子,把没有画在画面上的西沉的落日画了出来。另一幅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的是廊下栏杆旁的一张桌子,桌子上凌乱地放着茶壶茶杯。帘子卷着,天上只有一弯残月。夜深了,夜气凉了,乘凉聊天的人散了——画面表现的正是这些画不出来的情景。

此外的许多幅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画孩子的特别多。记得有一幅《阿宝赤膊》,两条胳膊交叉护在胸前,只这么几笔,就把小女孩的不必要的娇羞表现出来了。还有一幅《花生米不满足》,后来佩弦谈起过,说看了那孩子争多嫌少的神气,使他想起了“惫懒的儿时”。其实描写出内心的“不满足”的,也只是眼睛眉毛寥寥的几笔。

此外还有些什么,我记不清了;当时看画的还有谁,也记不清了。大家看着墙壁上的画说各自的看法,有时也发生一些争辩。子恺谢世后我写过一首怀念他的诗,有一句“漫画初探招共酌”,记的就是那一天的事。“共酌”是共同斟酌研讨,并不是说在子恺家里喝了酒。总之,大家都赞赏子恺的画,并且怂恿他选出一部分来印一册画集,那就是一九二五年年底出版的《子恺漫画》。

那一天的欢愉是永远值得怀念的。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就拿以诗句词句为题材的画来说吧,以前读这首诗这阕词的时候,心中也曾泛起过一个朦胧的意境,正是子恺的画笔所抓住的。而在他,不是什么朦胧的了,他已经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把那个意境表现在他的画幅上了。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那些画,同样引起我的共鸣。有些事物我也曾注意过,可是转眼就忘了;有些想法我也曾产生过,可是一会儿就丢开,不再去揣摩了。子恺却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使我看了不得不引起深思。

隔了一年多,子恺的第二本画集出版了,书名直截了当,就叫《子恺画集》。记得这第二本全都从现实生活取材,不再有诗句词句的题材了。当时我想过,这样也好,诗词是古代人写的,画得再好,终究是古代人的思想感情。“旧瓶”固然可以“装新酒”,那可不是容易的事,弄得不好就会落入旧的窠臼。现实生活中可画的题材多得很,尤其是子恺,他非常善于抓住瞬间的感受,正该从这方面舒展他的才能。

佩弦的意见跟我差不多,他在《子恺画集》的跋文中说:“本集索性专载生活的速写,却觉精彩更多。”他称赞的《瞻瞻的车》和《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几幅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还有佩弦提到的《东洋和西洋》和《教育》,我也认为非常有意思。《东洋和西洋》画一个大出丧的行列,开路的扛着“肃静”“回避”的行牌,来到十字路口,让指挥交通的印度巡捕给拦住了,横路上正好有汽车开过——东方的和西方的,封建的和殖民地的,在十字路口碰头了,真是耐人深思的一瞬间啊!《教育》画的是一个工匠在做泥人,他板着脸,把一团一团泥使劲往模子里按,按出来的是一式一样的泥人。是不是有人在认真地做这个工匠那样的工作呢?直到现在,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第二本画集里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像佩弦一样怀念起江南怀念起儿时来。扉页上还有一幅钢笔画,画一个蜘蛛网,黏着许多花瓣儿,中央却坐着一个人。扉页背面印上了两句古人的词:“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这样看来,蜘蛛网中央的人就是子恺自己了。他大概要说明,他画这些画,无非为了留住一些刹那间的感受。我连带想到,近来受了各方面的督促,常常要写些回忆老朋友的诗文,这就有点像子恺画的蜘蛛网中央的那个人了。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

每一幅画都有令人难忘的东西

——读《丰子恺漫画全集》

方 成

中国的画家在一千多年前就出名了,而漫画家只在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迄今不足百年,大约有六十多人,其中包括许多一时出现,后来不再画漫画的。在这些漫画家中其作品流行最早也最广,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恐怕无过于丰子恺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丰子恺的漫画就在许多报刊登载,出版的漫画集也很多。我手头只有十几年前出版的三种,所辑作品最多也只有120多幅。北京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丰子恺漫画全集》,所辑作品除报刊发表的漫画之外,还有大量速写、人像、书籍(小说、诗歌等)的插图、诗意画、彩色画、书刊封面画等等,不下三四千件。除此之外,还有弘一法师、朱幼兰和虞愚先生为其中《护生画集》亲笔写的大量诗文。而且编辑工作十分细致周密,对每件作品的来源、出处、年代以及诗意画中所题古诗处都作了详细注明。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有其独特风格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俞平伯评子恺的画是:“既有中国画风格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始殆无过之。”朱自清评曰:“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

郑振铎评丰子恺以古诗句为题的画:“子恺不惟复写那首古诗的情调而已,直已把它化成一幅更足迷人的仙境了。”

朱光潜说子恺的漫画:“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远不忘的东西。”说“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

叶圣陶谈他欣赏子恺漫画的感受说:“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

丰子恺先生还是我国音乐、美术启蒙工作者,写过许多有关音乐和美术理论的书,翻译俄文小说和日文古典巨著《源氏物语》等诸多种日本古典故事集。他文学修养深厚,巴金先生很欣赏他的文章,说:“他在各地发表的散文,能找到的我全读了,阅读时我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到亲切、喜悦。他写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他书法也好。如果缺少高深文学艺术修养和我国传统书画笔墨功底,是画不出丰子恺漫画的。

丰子恺的画既有漫画的语言特性和幽默感,又有传统文人画借景抒情的风韵。情深、意浓而又平实易懂,民族风格分外鲜明,这种艺术是很值得研究的。《丰子恺漫画全集》的编辑工作,也很有它的特色,别具匠心。

(《人民日报》 2001年7月6日)

七、子女眼中的丰子恺

丰子恺潇洒的一生

丰一吟(丰子恺女儿)

丰子恺1898年(光绪24年)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出世。父亲叫丰璜,是个秀才,他并不经理祖上开设有百年历史的丰同裕染坊,只是埋头读书,应考举人。3年一次,他已经应了3次试,都没有中举。那时候,他已经有6个女儿,没有儿子,这更使他陷于郁郁不 欢。丰子恺出世,给全家带来了欢乐。3年后,37岁的丰璜再次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居然考中了。本来,中了举人后,可再到北京会试,但丰璜遭逢母丧,丁忧在家,不得上京,只得设塾授徒。自己的前途中止了,丰璜便寄希望于儿子。子恺6岁时,父亲便把他收在座下。

教儿子的“千家诗”每页上端都有一幅木版画,第一幅是大舜耕田图,画着一个人和一只大象,很吸引子恺的兴趣。他向染坊师傅讨了些颜料,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成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但颜料涂上去,一直渗透下面好几层。丰璜发现了这大片大片的颜色,大发脾气,幸亏母亲钟氏赶来,丰子恺才没有挨打,但他再也不敢在父亲面前作画。子恺9岁时,父亲逝世。丰璜始终不知道儿子会把一生贡献给艺术,成为“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艺坛上极有影响的人物。

丰子恺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两个同学在私塾里为了交换他的一张画而相打起来。塾师搜查丰子恺的抽屉,把他的画谱拿去,丰子恺吓得魂不附体。谁知次日上学,塾师竟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问他道:“你能看着这样子,画一张放大着色的吗?”子恺回答:“能。”回家后,他在大姊的帮助下,用方格子放大的办法,按比例描绘孔子的轮廓,又用颜料上色。这幅鲜明的孔子像后来挂在私塾的堂前,以后每天上学,学生们都要向孔子像鞠躬,小画家的名声也就在全镇传开了。

他16岁时,参加崇德县小学会考,县督学徐芮荪亲自披阅试卷,爱丰子恺的文才,以女妻之。

1914年丰子恺毕业,成绩为众人之冠。随后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受到中国近代文艺先驱者李叔同的艺术熏陶,从此就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19年他毕业师范学校,与同学往上海合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该校美术教师。两年后,子恺向亲友筹借学费,并卖去石门湾下西弄祖宅一栋,赴日本学画。在 日本,他深受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和谷虹儿的影响。归国后,即以漫画抒写古诗意境、儿童生活、社会现实观感,从1924年起陆续发表于报刊,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赞赏。

1922年,丰子恺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春晖中学以夏尊为首,聚集了一群对中国的文艺事业颇有抱负的青年人,其中有朱自清、朱光潜,他们都与丰子恺交往甚密。朋友们常到丰子恺家中欣赏他的画稿,给予热情的鼓励。朱自清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小客厅里,互相垂直的两壁上,排满了那小眼睛似的漫画稿;微风穿过他们间时,几乎可以听出飒飒的声音。”1925年,《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主编郑振铎向丰子恺索画,并给这些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这名称。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漫画是一时兴到之笔,其妙正在随意挥洒。

朱自清是丰子恺漫画的发掘者、评论者,也曾为丰子恺的第一本画册《子恺漫画》作序,为第二本画册《子恺画集》作跋。他说:“一幅幅的漫画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早在子恺读师范学校时,李叔同在走遍了艺术的各国领域之后,渐渐产生了脱离尘俗的念头。他出家时,还不到40岁。他取法名演音,号弘一。1928年,丰子恺为预祝弘一法师50岁生日,在上海与法师合作《护生画集》第一集,共50幅,由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写诗,一诗一画对照。后来,在1939年弘一法师60岁时,他完成《护生画集》第二集60幅。这时弘一法师要求丰子恺在他70岁时作《护生画集》第三集,80岁时作第四集……直至100岁作第六集。“缘缘堂”是丰子恺亲自绘图设计的一所中国式建筑,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朴素深沉之美。在这里,丰氏全家度过了5个寒暑。对丰子恺来 说,无论在生活上或创作上,这都可说是黄金时代。大部分时间用于作画或写文章,晚上照例饮酒吟诗。

儿童的心态、生活,常是丰子恺漫画的题材,这些画的模特儿大多是他的子女。他疼爱孩子,羡慕他们天真无邪。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从儿童的生活中观察到可爱的意境,他便取作画材。孩子搬凳子“办小人家”,或者脱下自己的小鞋连同妹妹的新鞋穿在凳子的四只脚上,或者扮作新郎新娘,或者拿着两把蒲扇凑在胯下当自行车骑,这些对丰子恺来说都是极好的画材。

丰子恺越是热爱儿童的天真无邪,就越是痛感人间的不平等和穷孩子的不幸。因此,他所画的儿童相实际上也包括了社会相。他说:“在这社会里,穷的大人苦了,自己能知道其苦,因而能设法免除其苦。穷的小孩苦了,自己还不知道,一味茫然地追求生的欢喜,这才是天下之至惨!”

他描写社会的画,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以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为模特儿的,而大部分却是以民间生活、都市生活中的见闻、感想为题材的。

从1925年到1937年抗战开始,丰子恺结集出版的画集、随笔、艺术理论和翻译作品,为数甚多,而且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翻译许多介绍西洋音乐的书,这一启蒙工作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无论是他的音乐著作或美术著作,在当时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日本军国主义者明目张胆侵略中国。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宣布成立,并发表宣言。参加的人有丰子恺、朱自清、叶圣陶等110人。

10月,作家巴金、林语堂、鲁迅、丰子恺等共21人,又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宣言”指出:“在文学上,我们不强求其相同,但在抗日救国上,我们应团结一致以求行动之更有力。”

接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面对暴寇的侵略行径,丰子恺满腔愤懑,决定用自己的画笔来宣传抗日。他准备把日本侵华的无数事件用笔画出,编成一册,以最廉的售价广销各地,使略识文字的中国人都能了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

不久,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在金山卫登陆后,到处狂轰滥炸。11月6日,两架日机飞到石门湾上空,投下了12枚炸弹。其中一枚落在缘缘堂门口五六丈处。当天傍晚,石门湾逃避一空。丰子恺的妹夫立即从南沈滨摇一只船出来,邀丰子恺一家老幼10人下乡暂避一时。从此,他开始了8年动乱的逃难生活。他说:“我虽未能真的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化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暴寇之痛恨。”有一天,丰子恺在武昌乡间看见田野中有一棵大树,被人砍伐了大半,只剩下一根主干。这时正值春天,那主干上怒抽枝条,竟也长得枝叶茂盛。其中有的新枝条甚至超过其他大树的顶,仿佛是在为被砍去的“同根枝”争气复仇。他后来提笔把这情景画出来,象征中华民族,并题上自己所作的一首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1938年春,丰子恺在汉口得到缘缘堂被毁的消息,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这时候,恰好桂林师范的校长唐现之来信聘请丰子恺去该校任教。丰子恺于是带着全家迁往桂林。后来,他又转往广西宜山江大学任教,并随校迁到贵州遵义。1942年,他搬到重庆郊区的沙坪坝,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沙坪小屋建成后,丰子恺便辞去教职,从此专以卖画写作为生。

抗战胜利次年,丰子恺搭轮船由长江而下,到南京改搭火车。丰子恺踏上阔别十年的上海时,说:“我从京沪火车跨到月台上的时候,第一脚特别踏着重些,好比同它握手。”他去故乡石门湾凭吊。这个船舶麇集、商贾辐辏的热闹城镇,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了。胜利还乡的满怀喜悦心情终于渐渐地消失殆尽,他对当时的社会十分不满,深恶痛绝。他引用古人“恶岁诗人无好语”的话,声称自己“现在正是恶岁画家”,但又觉得这种触目惊心的画不宜多画,希望自己的笔“从人生转向自然”。

1949年大陆解放,丰子恺52岁了。此后他专事著译。他在68岁时,完成《护生画集》第五集。69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他住在上海。大字报,逼供信,抄家,关“牛棚”,紧缩住房,下乡劳动,写不尽的检讨交代,批斗,挂牌,游街,克扣工资,丰子恺备受种种精神上的侮辱和肉体上的摧残。但他横下一条心,把坐“牛棚”看做参禅,把批斗看做演戏。夜晚过黄浦江去游斗,他说是“浦江夜游”;在“牛棚”中被叫去训话,他好像是去上一回厕所,回到“牛棚”照旧与画师们谈笑风生,或偷偷地作诗填词。到上海南郊劳动,冷天睡在铺稻草的泥地上,屋顶隙缝中飘下来的雪积在他枕边,70多岁的老人早上还得亲自到河埠打水洗脸,但他风趣地说:“地当床,天当被,还有一河浜洗脸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回到家里,不管白天发生过天大的事,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一遍,有时甚至避而不谈,只要一斤黄酒入肚,仍是吟诗诵词,谈笑自若。

然而,热爱这位老画家的作品的人,却时刻惴惴不安地关心着他的行踪、境况。当老画家奉命爬上竹梯去贴批判自己的“大批判专栏”时,围观的路人中有不少人暗自替这位老人担心。丰子恺虽然被批成“反革命黑画家”,实际上群众心底里对他更加增添了仰慕之情。

1974年“四人帮”借批大儒为名,炮制所谓“黑画展”,丰子恺自然也不能幸免。《满山红叶女郎樵》这幅画原是画中国近代文学家苏曼殊的诗句,但画中有三片红叶落下,这不成了影射三面红旗落地吗?

做子女的为了关心父亲的安全,一次次地劝他以后留意些。丰子恺却还是我行我素。他给儿子新枚的信中写道:“……我的画都是毒草……然而世间有一种人视毒草为香花,世袭珍藏。对此种人,我还是乐意画给他们珍藏。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 知。’画亦如此。”

1974年夏天,丰子恺右手手指开始麻木,次年8月右手臂也逐渐不能动弹,这对辛勤笔耕了半个世纪以上的丰子恺来说,简直是极大的灾难。9月15日,一代艺术家丰子恺安详地阖上双眼,享年77岁。他没见到“四人帮”垮台,就在噩梦中与世长辞了。

不,他没有在梦中逝去。他醒了!1976年10月的鞭炮声把他唤醒了!这位艺术家一生的辛勤播种重新受到滋润和灌溉,在中国各地甚至海外发芽开花。作品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他与读者同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正如他的老友叶圣陶在悼诗中所说:“潇洒风神永忆渠!”

(《现代人报》 1988.7.5)

八、丰子恺画语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不同在于何处?我们只能感到而不能说出。但似乎像吃糖一般地感到一下子甜,而无以记录站在窗前所切实地经验的这微妙的心情,我们总不甘心。于是就有聪明的人出来,煞费苦心地设法表现这般心情。这等人就是艺术家,他们所作的就是艺术。

——《从梅花说到艺术》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

——《美与同情》

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

——《护生画三集自序》

古人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我不师古,恐怕全在暗中摸索?但摸了数年,摸得着路,也就摸下去。

——《画展自序》

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

——《谈自己的画》

依宗教的无始无终的大人格看来,艺术本来是昙花泡影,电光石火,霎时幻灭,又何足珍惜!独怪造物者太无算计;既然造得这样精巧,应该延长其保用年限;保用年限既然死不肯延长,则犯不着造得这样精巧;大可马马虎虎了事,也可使人间减省许多痴情。

——《访梅兰芳》

圣书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美与同情》

每一曲歌,都能唤起我儿时的某一种心情。记述起来,不胜其烦。诗人云:“瓶花妥帖炉烟定,觅我童心二十年。”我不须瓶花炉烟,只消把儿时所唱的许多歌温习一遍,二十五年前的童心可以全部觅得回来了。

——《儿童与音乐》

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鉴赏音乐的美,好 像喝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投入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我想,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因为音乐能永远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失了童心的世间,诈伪险恶的社会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连踪影也不会留存的。

——《儿童与音乐》

九、丰子恺对儿童的热爱几近痴迷

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丰子恺心里,儿童的世界自由、纯洁、简单、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苍白的成人世界,因此他兴味盎然地做着儿童世界的“观剧者”,观察并赞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重回到那个洁净的世界。在画儿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父亲和宽厚的长者。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