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诗词五首
 更新时间:2024-04-28 07:19:59

导 学 平 台

诗词五首

课 标 要 求

1.学习古典诗歌要注意从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朗读是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并背诵每一首诗。

3.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把握每首诗的思想内容。

4.了解五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5.欣赏每一首诗歌中的名句,领会它们经久不衰的原因。

[学 法 点 悟]

学习古代诗歌,重在诵读,诵读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不必在字、词、句的翻译上下太大的功夫。应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多朗读,多背诵,多思考,多积累。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及诗歌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要发挥想象、联想,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中。诗歌语言形象凝练,阅读时要细细品味。

[整 体 感 知]

《饮酒》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融壮美气势于丰美境象之中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出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疑 难 解 析]

质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

的志趣?

解惑: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心旷神怡之际对人生真谛若有所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质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解惑: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质疑: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解惑: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质疑: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解惑: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语 言 揣 摩]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2.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3.“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提示: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研 究 课 题]

1、相关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死时63岁。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多有著述,但大部分散佚。《全唐诗》仅录其存诗10首。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世人谓之关、马、郑、白。

2、诗歌的学习应该是要反复吟诵,在不断的阅读欣赏中去体会、鉴别。除此之外,你还读过这五位诗人的哪些诗?你最喜欢哪一首或哪些诗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在不断地阅读中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这几首诗,关键是要弄清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默写全诗。分析名句经久不衰的原因,并能恰当运用。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饮酒》的作者是 (朝代)的 。

2.《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 朝的 ,本诗选自《 》。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 》,作者 , 朝 家。

4.《雁门太守行》的作者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

5.《天净沙 秋思》选自《 》,天净沙是 ,作者 , 朝 家。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问君何能尔 2. 飞鸟相与还

3. 风正一帆悬 4.绝胜烟柳满皇都

5.半卷红旗临易水 6. 黑云压城城欲摧

三、语言积累

(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枯藤老树昏鸦

翻译: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翻译:

(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两句中的“青山”和“绿水”分别指什么地方?

答:

一、朗读背诵

1.《次北固山下》中写江面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 ;写新旧事物交替的句子是 , ,表明作者思乡心切的句子是 , 。

2.《雁门太守行》中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名句是 , 。

3.《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4.《饮酒》中写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 。

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

(提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

3.《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通过怎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六、欣赏评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评析: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七、拓展阅读

1.下边是杜荀鹤的《送人游吴》,用其中哪两句概括古镇周庄的特点最合适?(2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答:

2. 下边是对“走进周庄”的含义的理解,哪一项体现了本文的主旨?(3分)( )

A. 领略周庄自然古朴的水乡风韵。

B. 寻觅可以慰藉心灵的一场清梦。

C. 重温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详。

D. 解读周庄人的感情生活世界。

单元复习总结

考 题 研 析

[中考试题研究]

2002年厦门试题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4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短文已给六个注释,

这样译文则易。2)选项句词义不难解。3)可结合句子、文段译句之后再理解词的用法。

答案:(1)喜爱(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4分,每题1分)2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导引:1)已有译文和解土题的基础。2)结合语境可解释出来。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3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译句的能力。解法导引:有14题、15解题的基础及思路,此题易解。答案:(1)这是什么字(呢)?(2分);(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2分)(16题只要基本正确即可得分)4题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内容发表见解的能力。解法导引:1)有做14题的基础就能掌握内容。2)文中只有二人——张丞相及侄儿,因侄儿并没有什么不对。且该责备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

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2分)

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

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拔尖考题诠析]

2002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情景的描绘 ,又象征了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 。

答案分析:

这是一道古诗词赏析题。是近几年中考试题必考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古诗词中关键实词的理解,对诗词内涵的把握程度。(1)“僵”修饰“卧”,且是卧在孤村,说明诗人此时年迈体衰,孤苦无依,“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孤苦潦倒,贫病无助,老境凄凉。(2)理解诗歌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社会现实。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我哀怜,还一心想着戍守祖国的边疆。即使深夜梦中,也还骑着战马,穿着盔甲,跨过冰河,与敌人作战,这样,全诗抒发的当然是强烈的爱国之情。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