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教师的才华是怎样被埋葬的
 更新时间:2024-04-27 18:14:42

[现象描述]

教师的才华是怎样被埋葬的

笔者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思想特别活跃,言行虽无偏激但却处处张扬着个性的光辉,还发表了一部分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勉励:珍视青春,发奋努力,力争十年之内成名成家。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几位同学如今怎么样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个同学在一次省级学术会上见了面,打听得知,有两个耐不住当教师的清贫和寂寞,转行“当官”了,“留守”教育的几个除了满面的沧桑外,再也看不到当年飞扬的个性、灵动的才思,个个言语、行为中规中矩——典型的“教书匠”。问其现状,则是事业平平,业绩淡淡,言语中充满了世事苍凉之慨。这是为什么?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该教授喟然长叹曰:“此种现象早已有之,绝非个别。

每当看到我们亲自培养的那些才华横溢、英气勃勃,并具有良好培养潜质的学生走出校门,就为他们惋惜!我知道,用不了三五年,他们一个个就都变成平庸的‘教书匠’!”

[原因透析]

学校应该是人类传承历史文明的媒介,更是创造现代文明的沃土。它不仅仅肩负着把一代代莘莘学子哺育成才的重任,还有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使之尽情绽放自己的才华、并最终成名成家的重要职责。而且,一所学校品位的高下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品位。因此,如何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材,培养出有名望的教育教学专家是一所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大多学校也注意到了教师的培养,而效果却为啥适得其反,竟然成为“埋葬教师才华的地方”的呢?笔者综合了众多教师和有识之士的认识,抽象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平庸的办学理念,功利性的办学定位,畸形而又僵化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禁锢着教师的教育才华和教育个性。现在,绝大部分学校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倡导“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原本丰富、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被简单地衍化、肢解为肤浅的应试教育形态。其结果是,一元化的应试教育独霸天下,并大行其道,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形态被排斥、遭压抑,而且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青年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来不及思索和准备,就被人强制性地牵着鼻子扯进应试教育的漩涡中。

学校领导在“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搞的是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升学率,大家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时刻想着高考。平时多学习《考试说明》,备课、讲课都要体现出高考精神——如果脱离了这一中心,考试成绩落后,就下岗或指令性调出!”这一严酷的生存现实,给新上岗的教师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浪漫和幻想,认真严肃地面对应试教育这一严峻的课题。至于内心深处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创新策划,只有抛诸脑后。不仅如此,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资料的选用、课时内容的安排、讲课的程序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定。教师只能按设计好的程序和内容,乖乖地按要求走,不能有任何的逾越和“旁逸斜出”。

结果,教师的教育个性和教育才华被完全压抑,时间一长,原先的教育理想和创新意识就幻化为凌乱的羽片,随风飘散了,教师被校方塑造成了标标准准的“应试机器”。这期间,也有那么几位未被完全“驯化”的年轻教师,出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执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进行了大胆的教改探索和实验,其结果是,轻者遭到校方的严厉斥责,重者被勒令下岗。

2.贫瘠、单薄、狭隘、浮躁的低品位的学校文化,也是使教师沦为“教书匠”的重要的因素。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应该有着丰富、厚重而又鲜活的文化积淀,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具有包容四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具有自我批判、敢于扬弃糟粕、善于吐故纳新的气魄。她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她应该哺育了一大批名扬四海的大师和名家级“教师”。然而,现在的一些“名声远播”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学校”,省级重点学校是否都具备了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呢?我看未必。实际上,大部分学校已经自甘“沦落”为三四流的“应试作坊”。

学校所可能产生的几位有影响的教师,也只能是应试方面的“名师”、“专家”。舍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在科研文化方面,校方一般都不怎么重视,往往是任其自生自灭:教师搞课题研究,不鼓励、不提倡;教师搞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所用的书和资料自己购买,差旅费、考察费学校一律不予报销。校方还担心教师在科研方面所用时间过长,影响备课质量和上课效果,所以经常告诫教师:“搞科研不要影响上课!”教师获得了科研成果奖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校方认为,这是宣传了学校,对教师本人则只是简单奖励一下而已。有些领导就直言不讳地说:“搞科研、写论文对学校对外宣传、申办示范学校和应付上边检查有些用,而对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没什么促进作用!”在校方这种影响下,一所学校搞科研的人很少,更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风气。

在教改实验和改革文化方面,校方一般倾向于保守,不同意教师随便“玩花样”、搞改革(某校长语),唯恐“闹出什么乱子”,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积累了几十年的“应试文化”,形成了僵硬而又实用的模式化的课堂教学程序,教师上课怎么讲、怎么练,讲什么、练什么,都是规定好的,教师只有乖乖地跟着走。老教师这样做,新教师跟着学,而且代代“薪火相传”,逐渐丰富完善。即便是对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校方也是持一种应付的心态:只让初始年级搞新课改实验,毕业班照样抓高考;或者,根本就不提倡课改实验,如果上级来检查课改的实施情况,就让老师们像模像样地搞一下,检查过后,又恢复了“常态”。因此,用老教法教新教材(新课改的配套教材)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小学比比皆是。

有校长就公开宣称:“新课改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当饭吃!它提高不了升学率!”在教师培训文化方面,校方的支持大多表现在口头上,培训的重要性也往往体现在空洞的理论上,而骨子里却不重视这一问题。教师外出培训,所有的费用需要自己拿,因培训耽误的课时你必须在培训结束后挤时间给补上。受此影响,大多学校的教师们不愿读书(实际上也没时间读书),不愿参加培训,整天“呆”在校园里,几乎与世隔绝,文化视野狭窄,知识严重老化,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平庸,现代教育技术所知甚少。对此,学校漠不关心,仍然只抓“升学率”。教师也很少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研讨会,因为学校领导不支持、不提倡、更不愿在这方面花钱。

有些领导就“开诚布公”地说:“各种学术会、研讨会对提高‘升学率’没有明显作用——还是老老实实抓我们的备考吧!”同样,由于领导不重视,多数学校在教研活动方面只是搞形式、走过场:每周一次的教研会简直变成了教研组的“议事会”或“聊天会”,一般没有中心议题,也很少出现高质量的研讨活动。往往是学校先检查人数,然后是教研组长安排一下本周组内事务,剩余的时间,教师们就海阔天空、胡吹乱侃一阵完事。期间,看书报的、私下密谈的、改作业的、备课的不乏其人。每周学校安排的公开课或“示范课”等,讲者不情愿,听者胡乱应付。学校检查“听课记录”时,大多教师就加班加点相互抄袭。

大多学校每学期也搞一两次“教学大比武”等活动,但因为校方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再加上教师的观念落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平庸,活动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对教师难以起到引领和借鉴作用。至于一些名校所开展的“教师论坛”、“文艺沙龙”、“教师理论沙龙”、“和名师对话”、“教师专业成长论坛”等形式的教研、学术活动,在大多学校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有才华、有志向的教师也会经受不住如此的“打磨”、“冶炼”,最终会消磨了志向,认同了庸俗的学校文化,从而走向平庸。因此,贫瘠、单薄、狭隘、浮躁的低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使教师沦为“教书匠”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