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更新时间:2024-04-28 06:45:58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 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

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虚词的特点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学习中应注意各类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大多是从文言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些词既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虚词中的特殊现象要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兼词,比如虚词连用。

二、重点难点化解

1、《孟子见梁襄王》背景知识

化解: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示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化解: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化解: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化解: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

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6、《弈秋》的写作动机。

化解:从首句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于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才,一曝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地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然后以下棋作比,即使让弈秋这样的专家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鹜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关系。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2、虚词连用:可以保民乎哉?/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3、虚词积累

【之】

臣闻之胡龁曰/(起衬音作用)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何之?/然後驱而之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动词,“到”,“往”)

舍之!/以羊易之//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代词)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无异地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君子之于禽兽也//故民之从之也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也制民之产///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结构助词)

【也】故以羊易之也(加强肯定语气)

【于】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有复于王者曰/于我心有戚戚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今王鼓乐于此//(都用作介词,意思分别为:对于、向、在、对于、在)

【则】则王许之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连词,“那么”)

【恶】彼恶知之?/天下恶乎定?////(疑问副词,怎么)

【为】吾不为是也。/(介词,为了)

【与】其妻问所与饮食者///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孰能与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介词,和、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表句末疑问语气)

【今】今王鼓乐於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表假设)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表现在)

【焉】则牛羊何择焉?/为不用力焉/(句末语气词)

【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连词,所以)

【以】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的办法)

挟太山以超北海/(表两个动词短语的连接)

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带有自己的宾语“是”,可以译为“因为”)

以一服八/(介词,用)

【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或“之乎”的音义合词)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熟读或背诵课文,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题是本单元唯一一个的关通假字方面的练习,所选的通假字涉及本单元四篇课文,因而也带有一定的复习性质。参考答案: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犹如,好象。3/“或”通“惑”,迷惑。4/“说”通“悦”,喜悦,高兴。5/“盖”通“盍”,何不。6/“田”通“畋”,打猎。

三、文言翻译,既可以检查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又可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而且,这里的题目还具有单元复习的特点。

1/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2/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3/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它(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呢。

4/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都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5/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流行)乐曲罢了。

6/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四、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和常用成语加以整理,并注意这些名言警句的形式、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以加深记忆,积累词汇。例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远庖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察秋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与民同乐——油然作云——沛然作雨——水之就下——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心有旁骛)——引领而望(引颈而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曝十寒)。

四、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 )然 浡( )然 一日暴( )之 鸿鹄( ) 弓徼( ) 弈( )秋 嗜( )杀人者 沛( )然 忖度 ( ) 觳觫 ( ) 胡龁( ) 彼恶( )知之 盖( )亦反其本 齐桓( )公 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 )乐 赡( )养 衣帛( ) 疾首蹙( )頞( ) 矫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3、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4、词语解释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卒然问曰/求富贵利达者/田猎/施从良人之所之/必餍酒肉而后反/疾首蹙頞 /无或王之不智

5、指出通假字

无或王之不智/一暴十寒/为是其智不若与/可得闻与///施从良人之所之

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 ) B、振长策而御( )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 )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7、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乐】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独乐乐,与人乐乐

C、臣请为王言乐D、醉能同其乐

【卒】A、旦日飨士卒B、鲁肃闻刘表卒C、卒之东郭墦间D、卒然问曰

8、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就”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A、与众乐乐B、与少乐乐C、五十者可以衣帛D、无或乎王之不智E、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F、老吾老以及人之老G、一日暴之,十日寒之H、一夫夜呼,乱者四应I、兴甲兵,危士臣J、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0、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2]将以衅钟[3]构怨于诸侯[4]莫之能御[5]此无他,与民同乐也[6]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7]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8]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1、下列成语出处正确的是

A、一暴十寒——《弈秋》B、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

C、疾首蹙頞 ——《齐桓晋文之事》D、缘木求鱼——《齐人有一妻一妾》

12、默写填空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未所有生者也。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

C、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虽与这俱学,——————。

13、《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在课文中,孟子以---------------------------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的道理。

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15、“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告诉我们: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这实际上是孟子---------------的具体体现。

16、《弈秋》一文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的道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

B、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B、层级检测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2题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18、补出省略的成分

A、( ) 曰:「可得闻与?」B、(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 )曰:「不若与人。」D、「不若与众( )。」

19、为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A、众B、用如“之”C、“之乎”的合音(兼词)

D、“之于”的合音

(2)与人乐乐,孰乐?A、谁B、仔细C、哪一个D、同“熟”

20、写出本段中的两个通假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

22、用一个成语概括孟子所要阐明的主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解释加点词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

B、非其上者非也。 非:------------

C、乐民之乐者 乐:-------------

D、民亦乐其乐 乐:--------------

E、忧民之忧者, 忧:------------

F、民亦忧其忧。 忧:-----------

24、翻译划线的句子:

25、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词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6、阅读下面文章,在[ ]( )内填写省略的内容。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 “然。”[ ](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 ](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 ]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孟子·滕文公上》)

三、写作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7、根据《庄暴见孟子》一文的学习,以《从”与民同乐“说开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8、请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并参考以下材料,以《浅议孟子的”民本思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附材料: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夫诸侯为大夫。

B、不嗜杀者能一之。天下莫不与也。

C、(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曰:“然是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

D、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主之视臣如土介,则臣之视君如客仇。

E、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则地方百里而可王。

F、国人皆曰贤,然后察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G、春秋无义战。

H、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I、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参考答案:

1、c b p h zhu y sh p i du 、 h s 、h 、W 、h 、hu n、g 、Yu 、sh n、b 、c 、 、ji

2、A、归附、跟随B、怎么样C、国君D、技艺

3、A、猝,猝然B、曝,晒,惑,感到疑惑(奇怪)D、谓,认为

4、阻止、爱好、统一、通“猝”、升官、打猎、通“迤”、用在主谓语之间,无实义、到、饱食、皱起、想不通、明智

5、“或”通“惑”、“暴”通“曝”、“与”通“欤”、“施”通“迤”

6、A、驾车B、控制C、阻止D、治理

7、1/A、音乐B、欣赏音乐C、欢乐(快乐)D、享受快乐2/A、士兵B、死C、最后D、通“猝”

8、C

9、数词动用:J名词作状语:H名词动用:AC形容词动用:F形容词作名词B使动用法:EGI意动用法:D

10、[1][4]为宾语前置,[2][3]为状语后置,[5][7]为判断句,[6][8]为状语前置。

11、A

12、A、一日曝之,十日寒之B、专心致志,则不得也C、专心致志,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

13、《孟子·梁惠王上》、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

14、反对不义战争,向往和平生活

15、民本思想

16、专心致志

17、A、另一个表面上好象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B、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止得了呢?

18、A、齐王B、孟子C、齐王D、乐乐

19、1/C2/C

20、A、“直”通“只”B、“与”通“欤”

21、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22、与民同乐

23、A、指责B、不对(是错的)C、以……为乐(意动用法)D、欢乐(快乐)E、以……为忧F、忧愁

24、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附于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25、与民同乐

26、“[ ]”按先后顺序共1——15空,单数内填“陈相”,双数内填“孟子”;三个“( )”内均填“曰”字。

27--28、略。

作业 :诵读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自读《孟子简介》;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