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高中“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更新时间:2024-04-27 18:41:16

问: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第一条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其核心是什么?

高中“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

答:应该说,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这个总体目标的核心。一个人审美修养的获得,其程度的高下,以及能否使自己的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能力,关键在于审美情趣。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丰富和深化,情感体验也趋于丰富和细腻,自我意识和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这时候,他们的内在精神修养迫切需要提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审美情趣就会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文学修养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就会成为高中生的内在需求。对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品的鉴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高中生的这一需求。

问:第2、3、4条目标,从三方面提出了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方法方面的要求,您能不能具体说说?

答:第二条目标提出了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基本要求。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诗歌散文的阅读鉴赏,首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在义务教育和高申必修课阶段,学生在诗歌散文的阅读面和数量上己有相当积累,义务教育要求背诵古今诗文240篇,高中必修课虽未规定数量,但也提出了诵读的建议,这是提高学生诗歌散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良好基础。但选修课不能仅满足于此,应进一步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我们应当意识到没有一定阅读量,就不可能显著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则可以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之链中进行阅读鉴赏。鉴于此,教学建议提出:本系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

其次要有重点地鉴赏研读。这是上述教学建议中包含的又一层意思。什么叫有重点?根据我们的理解,有这么三点:

一是精选中外诗歌史、散文史上有影响、思想艺术成就较高的优秀作家作品。歌德在谈到鉴赏能力培养问题时说过:鉴赏力不是靠鉴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例如,中国古代诗歌,可把重点放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上;唐诗中的重点,按时期分可以放在盛唐和中唐上,按题材分可以放在山水诗和边塞诗上,按人分可以放在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上;宋词、元曲也可依此类推。

二是鉴赏的重点在作品,而不在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本系列选修课是诗歌散文作品阅读鉴赏课,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个充满艺术肪力的生命体,所以要重视通过对优秀诗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的鉴赏,达到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的目标。这是精选重点,鉴赏研读的一层重要含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在鉴赏过程中,当然会涉及中外文论关于文学鉴赏的主要观点、文学鉴赏的心理机制、文学鉴赏的各个要素、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等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问题,以及中外诗歌史、散文史的有关知识,但这些不应该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只是一种帮助阅读鉴赏的手段,或一种隐性的、间接的知识理论背景,所以教学建议中提示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如果把这一选修系列上成文学鉴赏概论或微型的文学史课,就背离了课程目标。

第三,也是这一条目标的中心内容,即对作品的鉴赏重点应放在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方面。关于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进行阐释。这里着重就探索作品的艺术魅力力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先说诗歌(这里主要说的是抒情诗)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的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哦,须朗诵,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其实就是意境美的三个层次,一种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做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就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而言,这不失为一条较易掌握的思路。此外,鉴赏诗歌经常涉及的实境与虚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言外之意、托物寄情与触物兴感等意境呈现方式或类型,都与此有关。

音律美、意境美,均服务于诗歌的情韵美,或者说,诗歌的情韵美包含了音律美和意境美。情韵包含了意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意蕴,它是形、神、情、理多种因素的渗透、交融而达到的有机整合,是强烈感情和丰富想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综括了意内与言外、有限与无限,也是诗歌艺术魅力的最高表现。引导学生由作品的音律、意境入手去感受、把握、品味其情韵,可享受到诗歌鉴赏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莫大愉悦。

这里所说的散文主要指文学性散文或诗性散文,即偏于写景、抒情、言志之作。文学性很强的散文,与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点,如上述的音律、意境、情韵等美感因素,在诗性散文中同样存在。鉴赏散文的艺术魅力,还可侧重从语言美、结构美、意蕴美等方面入手进行。

最后,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此外,教学建议指出多种途径,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学习方式,除课堂教学外,也可以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所读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把选修课的阅读鉴赏活动搞得更活泼生动。

问:古诗文阅读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对它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吗?

答:古诗文有一些不同于现代和外国诗文的特殊要求,故单列第3条目标。这条目标提出了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读懂。这里所指的古诗文强调不太艰深,与必修课目标所说的浅易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程度上似乎要略高一些。要求读懂,既指疏通文字(也就是古汉语阅读方面的要求),也指对古诗文思想内容要能达到理解的程度。

背诵。背诵古诗文的最佳期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不在高中,但这并不是说高中一点不能提出背诵要求。我们认为,高中阶段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

知识积累。传统文化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方面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专业性质,可以看出,高中选修课对学生的文化和文学素养要求比义务教育和必修阶段有所提高。

比如在古代诗歌体制方面,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懂得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知道词的体制大致有小令和慢词的区分,词的平仄四声分辨较诗细,用韵比诗宽,平仄韵可交替使用,韵位疏密相间,句式比诗复杂而参差,如有一字逗、折腰句等,单调、双调和三叠词的章法结构各有特点,填词时选声择调与情感表达有密切关系。知道散曲体制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介于两者之间有带过曲,了解散曲用韵是通首同韵,平上去三声通押,可加衬字来增添字句等区别于诗词的特点。

了解以上格律常识,有利于学生在鉴赏具体作品时领悟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音律美方面比现代诗歌具有更精密细腻的特殊美感,对作品的意境和情韵的感受可以更深入一步。古代散文的分类和体制也多有区别于现代散文的特点,如赋体,按体制分有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文赋等若干种;散文中还有骈体文,它尤其重视形式美感,讲究对偶、藻饰、用典、声律等;议论文可以细分为论、说、解、辨等;记叙文也可细分为碑碣、志传、记等。古代文化常识,包括物质文化(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如科举、家庭婚姻、礼仪风俗、节令、职官等)、精神文化(如儒、佛、道思想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问: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的不同特点该如何把握呢?

答:由于诗歌与散文的体制和艺术特点不同,鉴赏方法也应不同,如诗歌鉴赏一般可从作品意象和意境分析入手,尤其应关注情与景的关系,特别需要读者主观感情的参与,需要读者借助想像和联想,揣摩作品的言外之意,注意是否有隐喻和象征,这对作品形式(如音律、语言、结构等)的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散文由于在题材选择上的不拘一格、无限丰富,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在鉴赏方法上是灵活多样的。不言而喻,中国诗歌散文与外国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也各有不同,在鉴赏时对此应有初步的把握。

关于发现意蕴的要求,略微多说几句。我们分析诗歌散文,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达,似乎这样概括出来的抽象判断就是作品的意蕴。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黑格尔《美学》)。

诗歌散文的意蕴有时还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文学形象具有不确定性,文学语言常常也是多义的,这些都造成了诗歌散文意蕴的多义和模糊。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有人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读出了超越宇宙时空的人类生命共感,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认为这首诗的美感在于速度的审美,都有其合理性。

另外,第5条目标要求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应注意,目标在这方面只要求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重要的是实践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