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上海师大附中拓展课案例1:经典阅读(一)
 更新时间:2024-04-28 11:50:21

上师大附中的语文类拓展课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必选拓展课,目前开设的是“经典阅读”;二是选修拓展课,目前已经成熟的课程有“人文探究”“汉字与文化”“古诗词吟诵唱”等等。

上海师大附中拓展课案例1:经典阅读(一)

A、必选拓展课:

推荐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中有原创意义和永恒价值的经典,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精读。充分挖掘和发挥经典著作的人文价值与教育价值。

课程设置兼顾师资力量和学生需求。

经典教学以原著阅读为主,适当补充相关资源,如影视。

根据每门课程所需时间确定教学时数。

每个学生必须精读5部以上经典。

经典阅读主要以必选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以提高经典阅读的效率。

经典阅读采用以“学期论文”为主的多元化检测。考核成绩计入学年成绩。

课程如下:

《诗经》选读 汉乐府与新乐府 李白与杜甫

苏轼与辛弃疾 柳永与李清照 《论语》选读

《庄子》选读 唐宋散文选读 史记选读

现代散文选读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 《呐喊》与《彷徨》 《家》

古希腊罗马神话 《堂吉诃德》 《欧也妮•葛郎台》

〈巴黎圣母院》 《复活》 《红与黑》

世界中短篇名作选读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哈姆雷特》

《西厢记》 《雷雨》 《茶馆》

文化经典选读

附:《李白与杜甫》《苏轼与辛弃疾》《家》课程设计

《李白与杜甫》课程内容提要

陈凯伟

一、学时:一学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位大诗人的生平经历与心路历程。

2、鉴赏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内容:

导语

唐代是中华民族最光辉最令人向往的时代,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潮。站立在那时代的顶点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诗人,无疑是李白与杜甫。虽然同站在这时代高峰上,他们却又是分别活动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里。李白的大部分活动是在“安史之乱”前,杜甫的大部分活动是在“安史之乱”后。李白从上山的路走上了山尖,一望四面辽阔,不禁扬眉吐气,简直是“欲上青天揽明月”了。而杜甫,却已经望见了下山的路,上山的时候似乎望着天,下山的时候就不得不望着地了,“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这两个诗国的巨星,正是以不同的思想感情,面对着两个阶段的现实,站立在时代的顶峰上。

李白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两句诗正能为李白自己写照传神。他以海涵开阔的胸襟,吸纳了百川千流,咆哮奔腾,东走入海。他被誉为“诗仙”,缘于他超迈的人格与诗格。他的诗歌瑰丽壮伟,飙去倏来,海涛天风一般,传达着诗人渴望冲破一切藩篱的理想主义的自我追求与自信。

蜀中初学与辞亲远游

(701-725)

1.从小勤奋好学,有“铁杵磨成针”的传说。青少年时期爱好击剑任侠,求仙访道,同时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2.因家乡处西南一隅,远离了那种典丽又虚浮的氛围。古今乐府民歌以及古诗成为李白诗学的重要根基。

3.鉴赏《度荆门送别》

(二)初游东南与回向江汉

(725-727)

1.唐代的漫游

2.724年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取道东南,既是因为对东南山水的向往,也是为实现一飞冲天的人生目标的一种迂回和准备。

3.以吴越为中心的初游东南对李白的人生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失败,然而这却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名副其实的太白金星。

4.鉴赏《望庐山瀑布水》《望天门山》《乌栖曲》

(三)酒隐安陆与初入长安

(727-740)

1.在囊中羞涩,贫病交迫时,于727年入赘高宗朝故相许圉师府中,开始了他自称为“酒隐安陆”的新一页生活。

2.开元18年春夏,李白以三十而立之年,初入长安,开始了他自称的“历抵卿相”的活动。最终以“蹉跎十年”而憾恨的结束了。

3.李白的干谒活动,有的认为表现了他的庸俗一面。但这是当时风行的习俗,也是在科场以外,企图表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4.求仕活动的失败,又进一步成就了李白的诗歌创作。清心俊逸与遒劲刚健已开始成为其诗歌的主要特征。阅历的丰富使他的诗歌更具有了一定的厚度。

5.鉴赏《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

(四)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

(740-744)

1.四十不惑之年迁家东鲁的背景原因。

2.二入长安之前有关诗人的两件事:“诗战”鲁儒;“徂徕”捷径。

3.天宝元年秋,李白奉诏入京,春风得意。但好景不长,天宝三载,被玄宗“赐金放还”。

4.李白遭谗的原因。

5.这段大喜而大悲的生活,对诗人的心境和诗风产生的重要影响。

6.鉴赏《月下独酌》《蜀道难》

(五)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

(744-755)

1.有关的社会背景

2.与杜甫的相识

3.求仙访道,炼丹烧药的行为中看李白深刻矛盾的心态。

4.漫游的后半期,诗人进入了家国之忧的更为开阔和沉厚的思索,为国运而呼天抢地。

5.鉴赏《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六)报国蒙冤与流寓客死

(755-763)

1.投奔永璘王及流放夜郎

2.流寓东南,客死李阳冰家。

3.虽愁苦潦倒,却意气并不衰竭,在文学史上不懈的谱写着自己的光辉业绩----五言大篇最丰之期,七绝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4.鉴赏《临路歌》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他被誉为“诗圣”。

(一)首先是因为,他的宁苦己身以利国利民的伟大精神。

(1) 杜甫终其一生都把个人看的极其渺小,而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视为人生的终极关怀。

(2) 他的诗自中晚唐开始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他亲身体验的一切兵灾祸乱,政治风波都和他家庭的悲欢离合融合在一起,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都与对国家盛衰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二) 其次,是因为他在诗歌艺术上的集大成,具有博大精深,包罗万汇的艺术成就。

(1) 他将《诗经》,汉乐府,魏晋齐梁诗和初盛唐诗的表现艺术融为一炉,同时又擅长各种诗体,风格变化多端。

(2) 不仅既往,更多开来。他开创了在诗歌中大发议论的先例。他最重大的创新是继承诗经和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开篇,开出新题乐府一体。

(3) 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沉含蓄,忧思郁结,格律严谨,抑扬顿挫。

除了沉郁顿挫以外,杜诗还有多种风格,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詹,或古朴,或质拙。他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和境界,开出了中晚唐乃至宋诗各种艺术流派的蹊径。

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

(一)少壮漫游

(731-745)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自称杜陵布衣,后人称他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大唐开元盛世的同龄人。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十四五岁的杜甫结交老一辈的名流,初露头角便目空一切,正是盛唐文人中常见的狂态。

3.从19岁起,杜甫开始了他少壮时代的漫游生活。早年的吴越之游主要是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在考进士下第之后,又到齐赵漫游去了,《望岳》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留下的第一首名作。

4. 天宝三载,正负盛名的李白来到洛阳,这两位大诗人的相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他们和盛唐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一起,在梁宋一带登临怀古,把酒论文,过了一段裘马清狂的快意日子。当时的杜甫因为阅历和见识的巨大差异还不能深刻的理解李白。此时的他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争取一飞冲天的机会。这一时期所作的《画鹰》等诗都充满了横行万里的凌厉气势。

5.杜甫早年留下的诗作不多,都是五古和五律,却已初步显露出他气骨铮铮的独特面貌。

6.鉴赏这一时期的名作《望岳》。

(二)旅食京华

(746-755)

1.当时的背景:李林甫专权,嫉贤妒能,陷害李邕,裴敦复等名贤;杨国忠擅权,安禄山得志,杨贵妃专宠,朝廷政治一败涂地,终于爆发安史之乱。

2.杜甫在旅食京华的10年里,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日子,为生计奔走权门,为前程而干谒显贵,然而一事无成。

3.10年奔走豪门的生活,使杜甫熟知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现状和黑暗政治的内幕;沦落下层饱经忧患,又使他对社会弊端和民间疾苦体察尤深。天宝时期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抨击最为有力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更多地着眼于上层政治问题,杜甫更多地着眼于普通百姓在乱政统治下的苦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

4.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已形成自己沉郁顿挫的特色。

5.鉴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

1.至德元载(756)7月,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杜甫打算从芦子关出去投奔行在。在途中被叛军捉住,俘往长安。个人的不幸成就了诗史的大幸,目睹长安沦陷后的种种惨状,使他能够成为历史的见证,亲笔记录下这动乱时代的真实面目。

2.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五月拜左拾遗。一度因疏救房琯得罪,后获救复职。758年6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政时间不过一年多,但是险恶的政治风波使他对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有了清醒的认识,深化了他对现实的思考。

3.这一时期就其人生际遇而言,是出生入死,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时期,也是在“精神上接受最强烈震动的时刻”。就其诗歌创作而言,由于“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因而达到了他一生中的最高峰。他那些反映时事的最脍炙人口的名篇几乎都产生在这一阶段。如《月夜》《春望》《哀王孙》《三吏》《三别》等。

4.从诗歌形式看,长篇咏怀诗和新题乐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5.鉴赏《春望》《月夜》《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

(四)漂泊西南(759—770)

度陇入蜀(759)

1.759年7月,因关辅地区饥荒,杜甫弃官而去,客居秦州。从此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走上了后期漂泊西南的人生道路。

2.在秦州目睹的仍然是干戈不息的边关景象。万方多难,鼓角遍野,诗人不知如何寻觅自己今后的道路;烽火连绵,田地贫瘠,秦州不能给诗人提供安度晚年的乐土。诗人决定再次走上征途。同年10月,前往同谷,为饥寒所迫,12月,南下成都。

3.这一时期写的诗作题材非常广泛。

4.鉴赏《梦李白二首》(选一)《月夜忆舍弟》《凤凰台》

定居草堂(760-765)

1.759年底,杜甫带着全家到达成都,寄寓在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寺。在亲友们的帮助下用了2年的时间修建了草堂。诗人得以过了2年轻松自在的田园生活。但经济来源主要靠故人接济,难免有拮据之处,而且长年病痛缠身,沉重的心情时而涌现。

2.762年-764年春杜甫来往于绵州,汉州等地。故人严武表奏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严武的幕中过了一段颇受羁束的日子。765年,故人去世,杜甫携家离蜀,因病滞留在云安。

3.杜甫在蜀中5年,由于远离了政治中心和中原前线,这时的忧时伤乱之作纪实较少而议论感慨为多。①勉励地方官员多为人民着想,愤怒地谴责那些巧取豪夺的官吏,成为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最重要的诗歌主题。②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抒写他愿为天下苍生献身的伟大精神。③在忧时伤乱之外,也写了不少抒写日常闲适心情的小诗。诗风转为清新活泼,并出现了多样化的创新。

4.鉴赏《蜀相》《春夜细雨》《水槛潜心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滞留夔州(765-767)

1.这时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这一时期的杜甫本来就贫病交加,肺病,糖尿

病等严重地影响着他的健康,加上战乱无休无止,情绪更加低沉。但因无事可做,写了大量诗歌,计有400多首。这时他已进入人生的总结阶段,创作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反映时事,讽喻世情或自伤身世的咏物诗,是杜诗从秦州诗到草堂诗逐渐形成的

一个大宗,到夔州诗里又发展为寓言式的咏物,且多以动物为赋咏的对象,借题发挥。

3.鉴赏《古柏行》《登高》

漂泊荊湘(768-770)

1.57岁离蜀东下,本想回河南家乡,但未能如愿。辗转在湖北湖南地区,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最后怀着至死未见风尘清的遗恨病卒于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

2.在荆湘漂泊的三年里,战乱始终未平息。在到处投靠亲友的的羁旅生活中,诗人不仅亲历了战乱,还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人生的最后阶段依旧是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度过的。

3.这一时期的诗歌有很多是作于水上旅程中,在大量的纪行诗中产生了《登岳阳楼》,《江汉》等名篇。也写了不少的应酬之作。但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未曾稍减。创作了《岁晏行》等新题乐府,《入潭州》等诗史。

4.鉴赏《江南逢李龟年》,《江汉》

李白与杜甫

1. 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又是与杜甫“醉眠秋拱被,携手日同行”的忘年好友。

2. 他们一生中唯一一次的相会约有半年时间。李白对于政治上的整套看法,至少供给了杜甫一个重要的参考。

3. 对当时社会的重大情况只有这两位诗人作了反映,体现了这两位诗坛巨星的相知与默契。

4. 以常情论,自然是李白影响了杜甫的成分更多些。李白的反映都是对具体事实直接指责的,杜甫都没有明确的指出过。

5. 作为荟萃百家之长的杜甫来说,艺术上受李白影响的可能性是无可怀疑的,但要确切具体的来说,大概只能从“七古”中看出一些端倪来。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诗圣的精神和文章永远与乾坤同在。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