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丁肇中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4-04-27 07:48:55

“在雨季的时候,一个像波士顿的城市,在一秒钟之内也许要落下千千万万的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出那一滴雨。”丁肇中就是凭着这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惊人毅力,发现构成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粒子──J粒子,因而在1976年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丁肇中的故事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在父母访美期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那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也展开了侵华的计划,他就在兵荒马乱的中国境内度过了四出逃难的童年生活。当时他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革命志士,两人忙于工作,祗好将他交给外祖母照顾。她那刚毅果断的性格,对丁肇中长大以后要求严格的处事作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岁那年,丁肇中跟随父母到台湾定居,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那时刚好是日本结束对台50年的统治,留下了严格和有效率的教育制度。中学时代,丁肇中不但勤奋好学,而且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凡事查根究底,直到融会贯通为止。他这认真的学习态度,使他考上了台北最好的高中。为了满足追求真理的欲望,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化学和物理,而且在这两门学科上奠定了比其它同学更稳固的基础。

1956年他独自远赴美国,在密执安大学工学院读书。由于英语不好,刚开始美国的同学都不愿与他交往。语言不通甚至使他连生活也成了问题。幸好他并没有气馁,反而刻苦学习。到了第二学期,他不但掌握好英语,而且各门功课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使他获得奖学金,以维持生活,继续读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对数学和物理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转到理学院继续升学,并在短短的六年内取得两个学士学位和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立志要从事研究工作,于是选择了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较低的工作。一年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67年起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授。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electrodynamics)、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theory)、量子色动力学(qunatumchromodynamics)的研究。

1966年开始,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进行了一连串关于量子电动学和矢量介子(vectormeson)的实验工作,不但加深了人类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证实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1972~74年,小组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实验,发现了第四种夸克

(quark),由于“J”和“丁”字形相近,丁肇中将其命名为J粒子,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1979年他与中科院高能所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发现用来传播夸克之间的力的胶子(gluon)。

丁肇中为人谦虚,工作仔细,他常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能力表示怀疑,因此他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工作,以免错误。他在总结个人经验时表示自己的能力相当有限,祗有刻苦工作,不怕艰辛,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和作出贡献。他认为年青人如果有志投身科学研究,应该打开眼界,对科学发展的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